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最新动态 - 正文

叶隽做客清华新人文讲座 阐述德国古典文学

        清华新闻网12月6日电(学生通讯员 程 浩)12月4日下午在六教,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隽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之文化专场,为到场的300余名同学带来了题为《从歌德到马克思:文学世界与世界文学》的讲座,阐述了他对德国古典文学,特别是歌德与马克思两位伟大文学家的理解与认识。

  讲座伊始,叶隽首先回顾了德国古典时代的精神史谱系。他援引了狄尔泰对“德意志精神”的构建:“它由歌德、席勒和让·保尔所创建,从诺瓦利斯和荷尔德林起又被扩建”,并指出其后海涅、俾斯麦、马克思、瓦格纳等人又对这样一种谱系结构进行了延伸。在这些伟人中,他又特别推崇歌德,正如恩格斯在阐明歌德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时说:“歌德只是直接地——在那种意义上当然是‘预言式地’——陈述的事物,在德国现代哲学中都得了发展和论证。”

  接下来,叶隽阐述了歌德与马克思各自的教育背景以及马克思对文学世界的尝试。创建于1737年的哥廷根大学,作为新兴大学的代表,是18世纪在德国最享有声誉的大学之一。歌德在青年时期对哥廷根大学非常向往,但由于父亲的反对,他不得不进入了一所传统大学——莱比锡大学来度过他并不愉快的大学时代。马克思的经历与歌德有相似之处,他最初被父亲送到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在短短一年时间里选修了十门课程,除了作为自身专业的法学课程之外,他的兴趣点显然集中在文学艺术方面。正因如此,马克思在大学时代的主要收获也并不在法学方面,可谓“功夫在诗外”。

  在论及马克思对文学世界的尝试时,叶隽以“文学世界”概念为中心,区分了三个层次,其中歌德是“营拟”,算是世间最高境界;马克思是“尝试”,也就是说他曾经有过对文学世界的拟想和追求,也有相当丰富的文学基础知识域,但最后却并未能真正投入到文学世界的营拟事业中去。他指出,马克思的文学世界尝试是以青年时代与歌德接受为中心。青年马克思是激情澎湃的诗人,不但有数量客观的情诗,也写过关于《歌德》的献诗。作为马克思文学资源的歌德,在世界认知方面对前者也有很大影响与发覆。叶隽表示,如果将马克思对世界市场的经典阐述放在思想史的谱系中,我们会发觉在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概念基础上,马克思更具有自觉的理论内涵和问题意识。

  最后,叶隽指出,从歌德到马克思,他们体现了德国文明史进程中一个非常优秀的传统,那就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对于知识的热诚和绝对伦理观念,是造就他们成为伟人的根本基础。“文学世界”与“世界文学”形成了一组有效的互动关系和二元构成,前者成就资源,后者指向理想;但同时在更一个更为开阔的视域里,“文学世界”形成认知世界的有力武器,而“世界文学”则意味着人类走向更高阶段的一种精神性标志。

  讲座由教务处副处长兼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白峰杉主持并作点评。

  人物链接:叶隽,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歌德学会会长等。曾在英、法、德等国学术机构做研究。

  专著有《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德国学理论初探》、《异文化博弈》、《主体的迁变》、《另一种西学》、《歌德思想之形成》、《歌德学术史研究》等;学术随笔集有《大学的精神尺度》、《时代的精神忧患》、《中德文化关系评论集》等;编撰有《蔡元培:大学的意义》等;主编有《中德文化丛书》、《民国学术丛刊》、《留学史丛书》等;合译有《教育与未来》等。学术兴趣现集中于德国古典文学、知识史与侨易学等。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范 丽

2013年12月06日 13:49:2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