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超弦理论家布莱恩•葛林、清华数学科学中心主任丘成桐做客清华论坛
清华新闻网12月18日电 (记者 李 含)12月15日晚,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与超弦理论家布莱恩•葛林,世界著名数学家、菲尔茨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丘成桐教授分别做客清华论坛发表演讲,引领现场师生近距离接触当今世界物理学研究前沿热点弦理论,追溯哈佛数学系发展150年时光。
在题为“实现爱因斯坦的梦想:统一场论研究”的演讲中,葛林教授表示,现代物理学所依赖的两大支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分别使我们从大尺度和小尺度认识宇宙。爱因斯坦在生命最后30年里一直在寻找所谓的统一场论——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协和框架下描绘自然力的理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们投身于构筑宇宙行为知识体系的研究之中,如今,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原则上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即超弦理论。
葛林教授指出,超弦理论在最基本层次上描写事物的方法,使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可以共存于一个新的框架下。葛林教授用形象的类比,借助生动的视频介绍了超弦理论的相关问题,宇宙学标准模型以及弦理论产生后对宇宙新的沉思。
丘成桐在演讲中表示,自己与一位朋友曾合写一本关于哈佛大学数学系历史发展的书,对于这个系伟大先驱者的人生颇感好奇,因为其中有些人藉着他个人的研究,甚或透过他们的学生,改变了整个世界数学发展的路径。
丘成桐表示,自己喜欢阅读数学史,好的数学家需要知道数学的重要概念如何演进,这些概念的演进充满了生命力,就像从初生婴儿慢慢长大成人的过程。一旦了解数学发展的根源,就更能理解当今数学的发展。哈佛大学数学系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参考的个案。
丘成桐介绍了多位在哈佛大学数学系发展中贡献卓著的数学家,他表示,各所大学极力争取顶尖学者,全力培育最好的学生和都拥有成为世界最好大学的远大愿景为哈佛数学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十九世纪下半,私人捐赠者大量捐赠大学发展,优秀大学之间的良性竞争,教授与学生能够奉献精力于原创性研究,友善的研究交流氛围,多民族社会鼓励良性学术竞争等因素都是推动哈佛大学数学系发展为如此杰出的因素。
两位科学家在演讲结束后回答了现场师生的提问。
布莱恩•葛林(Brian Greene) 198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以“罗德学者”身份前往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并于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1990年,他来到康奈尔大学物理系,1995年被聘为教授,1996年到哥伦比亚大学任物理学和数学教授。葛林教授被公认在超弦理论领域有许多开拓性的发现,其中包括镜像对称性和拓扑结构变化。此外,葛林教授还是哥伦比亚大学ISCAP(弦论、宇宙学和天体粒子研究中心)的主任和创立者之一。他的著作《优雅的宇宙》一书入围了普利策奖的最终评选,并获得英国图书奖科普类书籍最高奖项,全球销量突破100万册。著作《宇宙的构造》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蝉联近半年时间,《华盛顿邮报》称他为“当今对于深奥理论最好的解读者”。
丘成桐出生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1966年进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专业学习,后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深造,22岁便在陈省身先生的指导下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先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纽约州立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任职。于1987年起任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至今,并于2013年起任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他曾获得菲尔兹奖、沃尔夫数学奖等多项殊荣。2009年12月,丘成桐受邀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的首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