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最新动态 - 正文

张国祚做客新人文讲座讲授软实力与强国梦

  清华新闻网3月24日电(学生记者  刘隽一)3月20日下午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张国祚教授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系列讲座,为到场的400多名师生作题为《软实力与强国梦》的讲座。

  究竟什么是“软实力”?张国祚教授首先指出,“软实力”是概念最早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前国务卿约瑟夫•奈针对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提出,但没有给出清晰、明确的定义。张国祚认为,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包括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动员力等一切无形的、不可以量化的、表现为精神力量的实力都可以称为软实力。虽然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但是软实力并不具有“美国特色”,实际上中国古人对软实力有很多很深刻的理解和很好的运用而具有“中国特色”。

  为什么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做强软实力?张国祚指出,我们中国所谈的软实力侧重于文化。没有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没有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没有文化广度的软实力,是狭隘的;没有文化开放的软实力,则是封闭、僵化、教条的。任何国家都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物质硬实力,一条腿是文化软实力。物质硬实力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一打就垮;而文化软实力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不打自垮。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颜色革命”等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从根本上看,共同的原因都是他们文化软实力大厦坍塌了,失去了人心,失去了舆论的支持。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汲取的深刻教训。大国可以通过行使经济权利、军事权利和文化权利维护国家利益,而软实力体现在制度的吸引、文化的吸引和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软实力与思想道德建设等存在很多交集。

  张国祚认为,13世纪以前中国科学技术十分发达,但19世纪之后却远远落后,魏源的《海国图志》在国内未受到重视,却被日本人趋之若鹜,受此启发日本完成了明治维新成为强国。20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濒临亡国的边缘到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因其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处于核心地位、指导地位的文化,这就是软实力。

  最后,他指出,只有筑牢核心价值观基石,才能做大做强软实力、实现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4个层次,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不易懂、不易记、不易传,但它的4层含义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缺一不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作为普通公民要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他强调,19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享受如此高程度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中国亦从没有如此高的国际地位,而实现这些的灵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强国梦必然实现。

  演讲结束后,同学们提问踊跃,现场交流气氛非常热烈。此为《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四):文明与价值之第三讲。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兼教务处副处长白峰杉教授主持讲座并作点评。

演讲人简介

  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诗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聘为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多次应邀在中央有关部委、各省市自治区、解放军各总部等部门做报告。曾任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问题、国际问题、科学哲学等领域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论著。

  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第一卷、第二卷)、《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报告(2012)》、《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科学独立史论》、《用人之道新探——人才管理权变系统论》、《分界论——关于评价思维的轨迹探踪》、《沧桑足音——张国祚诗选》。

  代表性论文主要有《谈谈“底线思维”》、《研究软实力,成就中国梦》、《理论事关命运,作风决定成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软实力研究的若干重大问题》、《关于话语权的几个问题》、《中国的事要多听中国人说——与约瑟夫•奈的对话》、《软实力与当前国际关系若干问题——张国祚答Marc Abramson(马克•阿博拉姆苏)博士》、《一部震撼心灵的精品力作——评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论城市的精气神》、《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几个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着力处理好十二种关系》、《论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文学应该直面现实》、《<恰同学少年>的启示》、《文化与国力》、《从科学与哲学的分界看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论哲学在认识论上对科学的指导作用》等

供稿: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生编辑:长松

                                 

 

2014年03月24日 10:38:32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