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鹰做客新人文讲座 解读现代艺术审美的图像反叛
清华新闻网5月14日电 (学生通讯员 程 浩)5月8日下午在大礼堂,清华大学哲学系肖鹰教授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为到场的400余名学子带来了题为《图像的反叛――现代艺术的自由与悲剧》的讲座阐述了如何从审美哲学的层面来看现代先锋艺术潮流中的图像观念。
讲座伊始,肖鹰教授以马格里特的著名画作《图像的反叛》,首先阐明了他对现代艺术的理解。他认为,在二十世纪先锋艺术中一个最重要的景观,就是持续不断地反叛。正如哈贝马斯所言,现代艺术就是先锋艺术家对时间概念的不断求新,而它的深层内涵就是反叛。这种反叛在带来自由的同时也产生了悲剧。他引用了著名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名言将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进行区分:“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的艺术掩饰媒介,用艺术来隐瞒艺术;现代主义则是用艺术来唤起对艺术的关注”,正所谓关于艺术的艺术就是现代艺术。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他为青年学子解读梳理了现代艺术的几个深层哲学问题。
首先,平面与真实的对立。现代主义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艺术的反思,20世纪第一位现代艺术家马奈,他的作品《奥林匹亚》即代表着绘画的重要转折——绘画重新回到自身,绘画从文艺复兴以来创造的幻觉式的“三度空间”重新回到“平面”。另一位著名的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勒内•马格里特的著名画作《图像的反叛》,则用图像与文字的并置,打破了图像展示与文字说明之间习惯的对应关系。
其次,现实的迷失。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安德烈•布勒东说:“这个时代真正成为问题的就是现实本身。”超现实主义认为既然现实本身是成问题的,那么传统艺术理论所追求的用艺术去再现现实的理想就应该被抛弃。二十世纪艺术家代表人物毕加索的作品,就是梦幻与现实互相转换的艺术理念的强势表达。作为超现实主义的饯行者,毕加索画笔下描绘的对象已不再是传统艺术家寻求的 “完美模特”,而是展示自己的“发现”。
第三,生活与艺术的关系。现代艺术对于物象与现实进行双重质疑,产生了一个不再可能有具象的世界。在这种前提下,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就变得不可捉摸。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就倾向于选择对他没有吸引力的对象进行创作,正如让他享誉世界的作品《喷泉》,就是拣选了一个小便池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基于现代艺术缺乏评判标准的现实,著名艺术评论家阿瑟•丹托提出了艺术终结的命题,并指出其原因就是艺术与现实在具体的条件下不能够相区别了。
在互动环节,现场的同学就“现代行为艺术”、“现代艺术的大众性功能、以及个性解读”等话题,与肖鹰教授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此次讲座为“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四)“文明与价值”的第十讲,我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外文系曹莉教授主持讲座并作点评。
人物链接:
肖鹰,1962年生,四川威远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07年入选“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求学,师从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获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1998年7月至2000年4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著名文学批评家谢冕先生。2000年4月调入清华大学。2001年10月-至2002年3月,应邀在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做客座教授,讲授中国美学和文学。2010年6月-7月,作为剑桥暑期学人访问剑桥大学。
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当代文化等;专著有:《中西艺术导论》、《美学与艺术欣赏》、《真实与无限:中国当代文学的哲学阐释》、《形象与生存:审美时代的文化理论》等,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艺研究》等国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中西艺术导论》,获“2006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襄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