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最新动态 - 正文

“你在这里,对话未来的传奇”

2014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清华大学营落下帷幕

  7月25日下午,伴随着全场齐唱的活力动感的营歌,2014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清华大学营圆满落下了帷幕。本届高校科学营清华大学营历时六天,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400余位高中生参加了活动。

  青少年高校科学营自2012年开始举办,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为支持单位,旨在充分利用重点大学的科技教育资源,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图为史宗恺在开营仪式上发言。

  作为重点承办高校之一,清华大学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科学营活动,今年的主题是“学术、成长、友谊”。开营仪式上,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寄语营员:“在科学营里培养对科学科研的兴趣,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过得开心,收获友谊。”

大师,走在时代的前沿

  科学营的正式活动从薛其坤院士的成才励志讲座开始。去年,由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团队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国际上该领域的一项重要科学突破。讲座上,他深入浅出地为大家介绍了研究成果,讲述了自己艰辛奋斗的科研道路,并鼓励大家要坚持梦想,勇于创新。

  两天后,文理两场前沿讲座,让营员们对于科学科研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作为本届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清华大学营的特色活动之一,前沿讲座邀请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经历和学科背景,就前沿热点问题为大家进行科普解读,激发同学对科学科技创新的兴趣。

图为王希勤教授讲座现场。

  来自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王希勤教授首先作了题为“信息科技与科学革命”的报告。他从细节入手,为大家展示了信息革命的路径,并设计了许多小游戏和互动环节让同学们参与,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讲座中他对同学们说:“要认识自己的学习特点,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

  文科类的前沿讲座由清华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主讲,主题为“21世纪以来中国法治发展进程”。屠凯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将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

  营员们说,讲座让他们接触到了新的知识,对科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教授们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平常都是在屏幕里才会见到的人物,在出现在我们面前时,让我们了解到他们的生平经历,形象一下子就贴近我们的生活了,也会有一种向他们学习的劲头”。

创新思维:迸发与实现

  在“I-talk”交流沙龙上,太赫兹技术与等离子体波器件、玻璃艺术的创新思维、电压刺激响应聚合物材料……当一项项各领域的创新成果呈现在眼前时,营员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杨际腾是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的本科生,他今天展示的是自己在人类外骨骼机器人上的研究经过和成果。说到自己的这项创新成果,杨际腾很是自豪:“我从高中开始就对这方面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自己动手研究,到了大学也继续坚持着。”

  “高压线除杂物机器人”的展示者是机械工程系的李光裕,他为营员们详细地讲述了自己的研究经过,选择具体案例从背景调研、研究设计、成果试验等各个方面告诉同学们,怎样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以及怎样一步步地把这些新鲜的想法变为现实。他鼓励营员们努力学习实践,在科研的道路上追求梦想、有所收获。

图为“I-talk”交流沙龙。

  “I-talk”交流沙龙之后,是由9组高中生营员代表进行的“IF (Innovation Future)”学员创新成果展。本次创新成果展旨在促进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加强科技交流与创新,体现本次清华大学营“学术,成长,友谊”的主旨。成果展上,精细有趣的电脑动画制作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大面积快速油水清分器、低耗能压电风扇散热研究、双层真空饮水桶、门顶铰、爬台阶机器人、夏日室外物象扭曲成因及应用研究等让大家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无处不在,而三角形稳定性的人文价值研究、“脑读”文字输入及发声系统和心跳监测系统则让大家耳目一新。

  来自南京金陵中学的窦天晨同学说:“我的一名室友参加了IF的展示,我很喜欢他的项目,自己也很想能够有机会站在这样的舞台上展示创新研究的想法和成果。”

互动实践的科研之旅

  为促进同学们感受清华实验氛围,体会科研乐趣,清华大学营联合各大实验室开展了颇具特色的实验室探究活动,共有来自10个不同院系的11个实验室对营员们开放参观。

  能够在参观的过程中亲身参与实践,是同学们对本次活动最感兴趣和最为满意的地方。美术学院的“可用性观察与眼动追踪”实验室安排营员在单向玻璃的两侧体验观察与被观察,使同学们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精仪系的“货币鉴伪与银行自动化设备开发”实验室则不仅为同学们展示了先进的货币鉴伪技术,还让同学们现场动手检验自己的货币鉴伪水平。

图为营员们认真观看老师演示。

  在第六教学楼的物理演示大厅,实验室的负责教师陈默轩给每一位营员分发了两副3D眼镜:一副红蓝眼镜,一副是偏振眼镜。他一边为同学们播放相关视频,让大家戴上眼镜感受3D世界,一边细致生动地讲解了多种3D眼镜的应用原理。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平时觉得很遥远深奥的东西现在能弄明白了,真正地感觉到科学无处不在,而且有趣、美妙”。

青春的秀场,对话未来

  走过烈日下摆满了气球的红毯,在展板上留下了自己的签名,营员们来到建馆报告厅。在高校科学营清华大学营创新秀、颁奖典礼暨闭营仪式上,营员们将自己这一周内的收获和想法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示出来。数理学堂班在石墨烯上的专业研究、未来航空航天小班的“水陆两用直升机”、未来先进制造小班的“速射电磁枪”等等,都体现出了营员们发散性的科学思维;人文学堂班带来的“留学机构创业方案”、司法理论班关于“死刑该不该废除”的深入思考以及艺术学堂班的未来服饰设计,都显示出营员们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三个航天专题营小班的同学们更是实际动手操作,展示了“银翼魔术师”飞行翼、可“上天入地下海”的升级版黑匣子,并带来了一出精彩的科技剧。

  为了准备创新秀,同学们这些天来每晚都分班讨论,将富有启迪的讲座、学长学姐的项目展示与自己的想法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选题和展示方案。在辅导员们的指点和帮助下,营员们最终完成了让自己引以为傲的展示作品。

  创新秀结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营员们为大家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才艺展示。来自澳门的营员合唱了一首《海阔天空》。当全场同学都打开手机电筒呼应着台上熟悉感人的音乐时,气氛被点燃,科学营的美好回忆深深印在大家的脑海中。

图为颁奖典礼现场。

  今年的高校科学营清华大学营及航天专题营一共评选出了106名优秀营员,138名才艺之星和43名创新之星。颁奖典礼后这些获奖的营员表示,他们将带着这份荣誉更加努力地前行,不断地提升自己、突破自己、实现自己的科学梦想。

图为来自西藏的营员们在展板前合影。

  为期一周的科学之旅结束了,营员们最初对从科学营中收获科学知识、真挚友谊和美好回忆的期待成为了现实。本届科学营清华大学营的执行总负责人袁晓航在闭营致辞中感谢了同学们优秀而精彩的节目和汇报,回顾了这几天来大家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并寄语同学们要坚持“学术、成长、友谊”的主题,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有更多的收获。

清华新闻网7月28日电

供稿:校团委科创中心 编辑:蕾 蕾 

2014年07月28日 12:11:12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