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长风讲座”第四讲
刘兆玄清华演讲解读中华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清华新闻网9月4日电(学生记者 张瀚夫)9月2日下午,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台湾“行政院”前院长、台湾中央大学国鼎讲座教授、新竹清华大学前校长(1987年至1993年)刘兆玄在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带来一场题为“中国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讲座。讲座开始前,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会见了刘兆玄,双方就两岸高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刘兆玄向陈吉宁赠送了自己的新书。

图为讲座现场(左为刘兆玄,右为顾秉林)。张瀚夫 摄
讲座由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前校长顾秉林主持。讲座现场宣读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黄长风讲座发起人杨振宁的介绍词,他在介绍词中高度赞扬了刘兆玄先生的学术成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树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尹成杰等现场聆听了讲座。
讲座一开始,刘兆玄以第一届唐奖(唐奖教育基金会,在台湾与诺贝尔奖齐名,每两年颁发一次,奖金全球最高,只涉及包括可持续发展、生物技术、法治和汉学在内的四个研究领域)得主、挪威前总理布伦特兰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创新理念和实践为例,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在当代社会各方面的重要作用。
刘兆玄讲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正义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近二十年来,经济与环境的平衡发展稳步推进,而社会正义的发展在国内外遇见瓶颈,乏善可陈,甚至出现恶化。面对这一问题,刘兆玄坚决地否定了文化是第四支柱的看法,认为“文化是这三根支柱的基石”。而作为经济大国的中国可以在这方面补足欠缺,因此,刘兆玄在传统中华文化中寻求精髓并与21世纪的主流思想相结合,提出了“王道”思想。
“‘王道’思想源于孟子,但这决不是复古。”刘兆玄认为,中华文化需要一次文艺复兴,要让“王道”成为新的价值所在。它凝结了儒家学说中的仁义和中庸,实现了人们在公平正义上的期待。
随后,刘兆玄深入介绍了将“王道”思想施用于制度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以台湾“公益+企业+志工”的新企业发展模式为例,说明只有“王道”的企业才可以长久成功。刘兆玄形象地向现场师生展示了多组数据,包括从吉尼系数看各国贫富差距、不同国家收入不均与再分配的比例对比、不同国家之间贫富差距和平均财富的对比,深刻阐述了“王道”在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上的必要性。不仅如此,刘兆玄分析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进步指标SPI和环境表现指数EPI的巨大差异,表示这些指标是以纯西方的思维和观点所设计,而缺乏同理心的文化考量和不同发展阶段的考量,因此极有必要创造出一套蕴含中华文化思维及价值的系统,严谨适宜地定义及衡量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为其重新框出公平合理的定位给予正确的动力。这也是“王道”思想精髓的一部分。
“‘王道’的追求是‘内力外王’,而并非‘内霸外王’”,一个国家应该对内对外一视同仁,对个人、团体、企业、社会以及处理内政和国际关系更应如此。刘兆玄表明,新世纪的全球需要注入“王道”文化,只有在“王道”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共同交集下,可持续发展才能最终真正得到落实。他深切希望两岸通过合作并结合全球有共同理念的各界人士,建立新的价值标竿。
讲座最后,刘兆玄还与现场师生就“王道”文化与中华文化具体关系、“王道”思想如何在现实中进一步深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大二学生王倬然表示,关于“王道”在公平正义上的解释,刘兆玄先生给出了一套完整的有价值的体系。而现在应着眼于如何能贯彻“王道”思想,解决其在现实中的重重障碍。
本次讲座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黄长风讲座”第四讲,清华校内外师生和媒体200余人聆听了讲座。
视频新闻请点击:http://tv.tsinghua.edu.cn/mcms/?p=4416
学生编辑:小 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