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最新动态 - 正文

服务需求  提升质量  建设一流研究生教育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使命、战略和举措”暨清华大学成立研究生院30周年座谈会纪实

  •  徐铁英  李含  刘惠琴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清华大学早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就开始了研究生培养工作。1984年6月,清华大学成立研究生院,标志着我校研究生培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4年12月25日,在清华大学成立研究生院三十年之际,研究生院以“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使命、战略和举措”为主题,邀请了曾在研究生院不同发展时期工作过的老领导与现任领导和工作人员济济一堂,共叙建院三十年来的历程,共商未来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大计。陈吉宁校长出席座谈会,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杨斌主持座谈会。

  杨斌表示,1984年清华大学在全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被铭刻在中华世纪坛前青铜甬道之上,成为中国文明史和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使命驱动和改革意识的几代清华人,作为先行先试的探索者,不断创新、薪火相传,铸就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今天的辉煌。他从招生、培养、国际化、制度改革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简要介绍了现状,当前清华研究生教育以“服务需求,提升质量”为发展方针,不断推出改革举措,如博士生申请考核选拔机制、跨学科人才培养、学术规范建设、论文评估抽检等;同时,杨斌也指出了在博士生培养质量、行业领军人才培养、学科交叉培养、周期评估和退出机制、研究生课程以及部分导师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他表示,清华大学肩负着国家赋予的使命,希望能够三十而立,建设国际一流研究生教育,培养国际一流研究生。

清华大学成立研究生院30周年座谈会现场 摄影 石加东

  曾担任研究生院领导的滕藤、方惠坚、余寿文、林功实、过增元、龚克、瞿振元、陈皓明、吴敏生在座谈会上先后发言,他们深情回顾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同时表示深受发展现状鼓舞,并从学科交叉、博士生质量、硕士生定位、全面素质提升、研究生院建设等方面对研究生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

  首先,跨学科培养要突破思想牢笼,探同索异。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曾表示“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培养跨学科人才,首先要突破思想牢笼,在思想上无边界,面要广,同时术业要有专攻。我们要在博士生教育中创新学科建设,大力拓展学科交叉,逐步做到交融。而真正发展交叉学科的做法是“探同索异”。即研究不同学科之间内在的、高层次的、统一的本质,称之为“探同”;在此基础上再发现不同学科之间本质上的差异,称之为“索异”。只有具备“探同索异”的想法、思维和能力,才能做到真正的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

  第二,博士生教育要面向国际一流提升质量。与会人员认为,能培养出最高质量的博士生是最为重要的。目前,一方面部分导师在人才培养上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博士生自身精力投入不足,学校学术氛围、学生学术追求等方面与国际一流还有差距。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出发,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水平、爱国精神的研究生,而不仅仅是提高学术能力;要培养他们善于抓住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开放和创新的思维;增加博士后的比重;在实践中要注重团队建设,依托世界领先的前沿的研究题目,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的突破。

  第三,硕士生教育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培养行业领军人物。建院初期,清华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国家工业发展进行培养,建设以工科为主的研究生教育,;90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清华大学从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出发率先提出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如MBA、工程硕士等。与会人员建议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清华应该仍以工科为主,以系统工程为发展契机,把教师、企业和社会这一系统建立起来,共同培养行业领军人物。同时,要优化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生态,在工科优势基础上对理科和文科等给予足够重视,良好的文理学科基础和宽松的学术环境对培养优秀人才大有裨益。

  第四,研究生培养应以立德树人为本,要注重加强全面素质的提升。大学不仅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更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地方。与会人员非常认同2012年陈吉宁校长提出的“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并认为以学生为本最为重要。导师们应花更大的精力指导研究生;研究生培养不仅需要从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思维训练为主,而且要提升文化底蕴,进一步完善思维方式,提升精神追求,培养他们以天下为已任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深厚中华文化素养的国际化人才。

  第五,要立足国情改革创新,建设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由于清华大学在国内所处的地位,需要我们考虑如何能够走在引领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前列,要通过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探讨来改革和发展研究生教育。比如:加大与国际顶尖大学的合作来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研究生院建院十周年时曾提出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是根本,改革是动力,一流的管理人才是保障”。研究生院素来具有的工作理念是用研究和开放的态度来做研究生教育,一方面认真琢磨工作中的问题,另一方面与院系主任和教师一起研究。老领导非常赞同陈吉宁校长提出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教育模式,指出如何把校长的理念制定成可执行的方案并落实下去是研究生院工作职责所在,要从日常现象中间去寻找问题线索,不断改进工作,踏踏实实地落实校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才能进一步提升质量。研究生院要花所有心力,一切政策、制度、结构和管理都是为培养好的学生服务。同时建议将学校的改革由自上而下为主转变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共同推动,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陈吉宁校长在听取大家的建议之后指出,清华大学研究生院30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缩影。与会嘉宾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既讲到了培养理念、工作方法,也包含着工作态度、思想境界,需要我们认真学习、传承、发展。在学习传承的过程中,学、问、辩、断、行这五个字尤为重要。所谓“学”,就是把管理工作当作一门学问,学习别人和书本是怎么做的;所谓“问”,就是不断提问和质疑,要问到底、问到根本问题上;所谓“辩”,是要求我们通过不断讨论,来明确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事情,为什么要做以及如何做这些事情;所谓“断”,是指问题是否随着时间迁移而影响我们的判断,如果是,就要当断必断;所谓“行”,就是要实实在在地推进工作,这是最重要的环节,由于一些问题日益交叉化、复杂化,如何统筹、协调、有条不紊地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陈吉宁校长特别强调,当前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已经发展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有三个问题需要深入思考。一是定位问题。目前本科生定位是为将来走向社会、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准备,并不与某个职业或专业直接关联;博士生定位主要是培养学术人才;而硕士生定位正逐步从学术定位为主调整为职业定位为主。定位问题关系到整个培养体系、评价体系的设计,随着定位的调整,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都要与之呼应。二是质量问题。质量问题始终是改革的重心。根据不同定位、不同阶段,我们对质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习惯于依据论文发表的数量来评价学生,但实际上,论文发表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这样的评价方法并不科学。我们对质量的理解需要深化和升华。目前一些院系采用“讲”研究的方式遴选学生的做法值得借鉴。在“讲”的过程中,可以判断一项研究是不是有意义、这个学生有没有学术追求、有没有独立科研能力,等等。但这种评价质量的方式需要教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不解决教师投入的问题,改革就无法落在实处。今年学校专门成立教师发展办公室,就是希望为教师在教学、指导和培养学生方面提供帮助。三是质量体系的问题。这是当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过于强调学科界限的质量体系,其功能是有限的,抑制了创新的思想和研究工作。如何超越学科界限,重新构建科学的质量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在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上有所突破,为研究生培养的校本管理奠定基础。他最后强调,要统一目标、统一理念、统一行动,齐心协力推动学校早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视频新闻请点击http://tv.tsinghua.edu.cn/mcms/?p=5663

 

2014年12月30日 21:56:01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