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细胞凋亡与人类疾病
王晓东院士做客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
清华新闻网1月26日电 1月22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承办的第23期“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系列”在清华大学医学科学楼举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所长王晓东院士为广大师生做了一场名为“细胞凋亡与人类疾病”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清华大学医学院董晨教授主持。
王晓东做学术报告。
王晓东实验室的研究目标是阐明细胞死亡的分子机理,这些知识将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包括癌症、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主要疾病的发病机理,进而有助于医生设计出相应的治疗策略。目前王晓东实验室正在致力于研究RIP3是如何杀死细胞,以及这个过程与细胞凋亡及其它形式的细胞死亡间有何联系,此研究也是对过去15年来细胞凋亡,一种由细胞内Caspases执行的细胞死亡形式的系统研究的延伸。
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是后生动物中非常重要的生理活动。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发生有两种形式:凋亡和坏死。细胞凋亡的执行需要凋亡信号激活细胞内一组半胱氨酸蛋白酶(cysteine proteases)、胱门蛋白酶(caspases)。王晓东教授实验室目前正在致力于运用TNF-α诱导坏死的方法来研究细胞坏死执行的分子机制。TNF-α家族细胞因子诱导的细胞程序性坏死需要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eceptor interacting serine-threonine kinases)RIP1和RIP3的激活。此种细胞坏死形式在动物发育、组织损伤反应以及应对微生物的先天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讲座现场认真倾听的师生。
在此次讲座中,王晓东教授向到场师生们分享了他最新的研究成果。王晓东实验室运用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活细胞成像等技术解析了RIP3下游信号通路,这使得科研工作者能够描绘出坏死信号通路的整体轮廓以及包含的独立生化步骤。另外,在坏死执行步骤中的标记分子,有助于科研工作者去检测人类死亡组织中的坏死情况。
王晓东教授的报告幽默风趣,报告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提问互动环节,王晓东教授就师生们提出的富有建设性的问题给予了独富见解的回答。来自生命学院、医学院以及兄弟院校的百余人听取了本次报告。
人物简介:
王晓东,1963年出生于中国武汉,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91年获美国得克萨斯州西南医学中心生物化学博士。现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所长。
自1995年以来,王晓东博士主要致力于人体细胞凋亡的研究,凋亡是细胞的一种特殊生理功能,对人体正常发育和清除损伤细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凋亡的缺陷是肿瘤发生的关键步骤。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王晓东博士领导的实验室发现了细胞凋亡的生化通路与其作用机理。根据这些研究成果,王晓东博士还研发出针对肿瘤细胞凋亡的新型实验性肿瘤治疗药物。王晓东博士2004年被评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获得多项国际生物研究奖,其中包括2006年的“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供稿: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编辑:襄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