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做客新人文讲座 追述抗战中弦歌不辍的中国高校
清华新闻网5月29日电(通讯员 许 可)5月21日下午,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陈平原教授以《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为题,在第六教学楼与400余名清华师生一起回顾了抗战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艰苦曲折的发展历程。
讲座伊始,陈平原通过展示相关的统计数据后强调,抗日战争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毁灭性打击,但中国大地上“读书的种子”从未消失。抗战胜利后,高校数量和大学生数量均较战前翻一倍,创造了亘古未有的教育奇迹。陈平原用一幅幅地图、图标、老照片向大家展示了当时的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河南大学、厦门大学、西北联合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内迁情况。接着,师生们又在陈平原的带领下,借助当时高校师生的散文、回忆录、演讲、书札等作品,如临其境地感受战火纷飞中的中国高校。西南联大的闻一多教授、浦江清教授,中央大学试验农场员工王酉亭历经艰辛转移后方的故事感动了在场听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等具体的历史文献材料,让大家感受到抗战中“弦歌不辍”的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不屈意志以及必胜信念。
陈平原认为,抗战中大规模的高校内迁并坚持教学科研直至最后胜利,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伟大奇迹”。他提出,从教育史的角度看,战时大学的师生在流徙中教书读书,使人生忧患与书本知识结合,见识了中国的辽阔和贫穷;从政治史文化史看,大学西迁客观上促进了西南、西北地区的发展和现代化,为战后中国的重建与发展储备了高素质人才、奠定了精神文化基础。结合当代高等教育的现状,陈平原提出,战争年代的大学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高水平人才等有巨大的启发意义。通过对史实的回顾,他强调本科教学的重要性,强调大学生必须具备“理想性”和社会责任感。
演讲结束后,陈平原回答了如何在历史研究中选取文学性材料、如何评价战争状态的教学效果和今天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学生的提问。
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王中忱教授主持该场讲座。该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系列讲座之(十五):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国故事之第五讲。《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于2005年4月拉开帷幕,迄今已经走过十年历程。在此期间,《新人文讲座》成功举办十四个主题系列,共计二百六十余场。自2008年9月起,该系列讲座作为《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的主体部分以必修学分的形式列入清华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