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 追溯王佐良先生早期文学研究
清华新闻网6月12日电 (学生通讯员 许可)6月9日下午,美国布朗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王立教授以“王佐良《今日中国文学之趋向》与抗战英文宣传册”为题,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带领近150多位清华师生,回顾其父王佐良先生早年文学研究的历程和在抗战中的特殊贡献。

王立教授演讲。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和比较文学界著名学者,也是清华大学外文系杰出校友。王立教授首先介绍了王佐良先生求学从教的大致经历。据他介绍,王佐良先生从十五岁起就在武汉、北平的刊物上以“竹衍”为笔名发表各种文学创作,其中包括《一二九运动记》等爱国作品。自1935年进入清华大学外语系就读后不久,王佐良便以“十年后之清华”为题获得清华大学英语演说比赛第一名。抗战全面爆发后,他随校南迁,1939毕业于西南联大并在清华大学外语系任教至1947年。后来他赴牛津大学深造,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国参加建设,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英语系主任、副校长和顾问、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以及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文组组长等领导职位,1986年起又兼任清华大学教授.
王立教授接着讲诉了对王佐良先生著作的研究。去年秋,他在网上惊喜地发现一篇王佐良先生的英文旧作,题为Trends in Chinese Literature Today(《今日中国文学之趋向》),发表于1946年(实际成文于抗战结束前)。这是抗战时期向盟军及外国友人介绍中国情况的英文宣传册系列 Pamphlets on China and Things Chinese 之一种,同属的还有China's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ers(《中国哲学与哲学家》)(金岳霖、冯友兰和萧公权合著)等。据王立教授的研究,该文概述了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开始的二十五年里(大约从1917年至1943年左右)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这一珍贵历史文献的发现,为研究王佐良先生在跨文化理解和交流方面做出的毕生奉献,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
王佐良先生自194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中西方文化之比较。在这部著作中,他注意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引出话题,进而明确了在中国动荡社会历史环境下新文学产生的最重要原因:即西方文明通过翻译进行的广泛传播。王立教授认为,该文总结分析了中国新文学的最突出的特征和历史意义,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前瞻。此外,作为抗战英文宣传册的一部分,该文对西方认识中国,尤其是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趋向》的语言风格也丰富多姿,读后给人以文采的滋润,思想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在论述中广征博引,融中西文化于一炉,别具风采,受到中美国学者的盛赞。
讲座中,王立教授还声情并茂地介绍了另一段历史往事。1944年,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拍摄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电影《龙神》(Dragon Seed)。时,以《义勇军进行曲》为插曲,后委托王佐良先生代表向聂耳先生母亲交付稿酬。讲座中播放了美国著名黑人艺术家保罗·罗伯逊在七十年前演唱的中英双语版《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颂中华民族英勇奋斗的历史名曲穿越时空,在清华图书馆报告厅内回荡,令人心潮澎湃。
在讲座互动环节,王立教授回答了同学们有关抗战英文宣传册历史价值的问题,介绍了十几篇国民政府“战地服务团”英文宣传册的出版、流传过程及其在海外的影响。

讲座现场。
清华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外文系教授曹莉对讲座进行了点评。她指出,王佐良先生英文旧作Trends in Chinese Literature Today(《今日中国文学之趋向》)的发现、翻译和研究,对进一步研究中国近代学术史、文学批评史、中外交流史以及清华校史有着重要价值,她勉励同学们在王立教授工作的基础上,将此方面的研究继续深入地进行下去,使王佐良先生当年所开创的中西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于2005年4月拉开帷幕,迄今已经走过十年历程。在此期间,《新人文讲座》成功举办十四个主题系列,共计二百六十余场。自2008年9月起,该系列讲座作为《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的主体部分以必修学分的形式列入清华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
值此“新文化运动”发轫百年、《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举办十周年之际, 《新人文讲座》将围绕“富强与文明”、“科学与民主”、“文化自觉与文化选择”、“文化软实力与大国形象”、“中国与世界”等问题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演绎“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国故事”。
供稿: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生编辑: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