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国际量子化学大会在北京召开
清华化学系共同组织 一千余位学者参加
清华新闻网6月18日电 6月8日至6月13日,第十五届国际量子化学大会(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Quantum Chemistry,ICQC 2015)在北京召开,以推动量子化学领域的交流沟通,并展示世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此次会议系该系列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共吸引了来自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理论化学研究人员参会,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50位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会议规模和参会人数创历届大会之最。
6月8日下午,会议在清华大学副校长姜胜耀的欢迎致辞中拉开序幕。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长、美国科罗拉多大学Josef Michl 教授致开幕辞,并颁发了2012-2014年度的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年度奖(IAQMS medal)。大会主席帅志刚教授做了开幕报告,介绍了中国古代化学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中国现代化学化工成就、以及早期中国量子化学家的代表性贡献。

清华大学副校长姜胜耀致欢迎词。张 宇 摄

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长、美国科罗拉多大学Josef Michl 教授颁发2012-2014年度的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年度奖。张 宇 摄
随后,来自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芬兰、荷兰、意大利、以色列、斯洛伐克、捷克、中国、中国台北等国家和地区的39位国内外杰出化学家在大会上呈现了多场精彩的大会学术报告,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 Rudy Marcus 教授和Roald Hoffmann教授。

嘉宾在做学术报告。张 宇 摄
2015年恰逢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先生诞辰100周年,大会特意设置了半天的纪念报告活动,邀请了康奈尔大学Roald Hoffmann教授、吉林大学/明尼苏达大学高加力教授和京都大学Keiji Morokuma教授做纪念学术报告。
本届大会共安排了39场大会报告和656个墙报,许多著名学者都积极通过墙报的方式参会。经过严格评审,66个墙报脱颖而出,获得本届大会优秀墙报奖。
本届大会由清华大学化学系和中国化学会共同组织召开,得到了国内外8家单位的大力支持,清华大学化学系及多个校内职能部门通力协作,40多名来自清华大学化学系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志愿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这次大会安排的报告水平高、覆盖的分支领域全面,日程安排考虑周到,特别是新清华学堂的设施一流。
本届大会主席由清华大学化学系帅志刚教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方维海院士、北京大学刘文剑教授、美国杜克大学杨伟涛教授担任大会的共同主席。该大会还包括会前、会后的9个卫星会议,将分别在北京、上海、长春、大连、合肥、南京、厦门、日本神户等地举办,涵括了理论化学的重要分支,包括电子结构的新进展、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复杂体系与凝聚相动力学、计算催化、生物大分子的模拟、化学键理论、相对论量子化学以及纳米体系的计算模拟等。
国际量子化学大会由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Quantum Molecular Science, IAQMS)主办。IAQMS是在量子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倡导下,由法国科学家Daudel、瑞典科学家L·wdin、美国科学家Pople和Parr、以及法国科学家Pullman于1967年创立的,总部设在法国芒顿(Menton)市,并于1973年在芒顿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量子化学大会,该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已经成为国际理论化学届的顶级会议。
供稿:化学系 学生编辑: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