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最新动态 - 正文

美院毕业生陈博贤:走在国画与西方现代绘画的双行道上

  编者按:在近期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5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上,美术学院应届毕业生陈博贤的三幅中国画作《夜未央》、《迷迭歌》、《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乍看上去,他的作品具有西方现代油画的一些特征,同时水性材料的层层晕染又赋予作品山水画般的东方意趣,使之异于西方绘画。陈博贤运用国画的材料表现了国画中少见的内容,给人梦幻迷离的视觉感受,这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年龄虽小,但是这种尝试与探索,却是令人惊喜的,也是值得鼓励的。清华新闻网刊登陈博贤的创作心路历程,以表其一二。

陈博贤在创作中。

  在平时的绘画创作中,我对光和色的表达兴趣浓厚。我看到在光影的作用下,物体的形态结构被打破,光影与形体结构重新交织组合,形成了新的视觉结构。这给予我很大的创作自由度。我不愿意放弃光产生的震撼的表现力和世界中变幻无穷的色彩关系。

——陈博贤

  博贤能从生活出发进行创作,并且大胆尝试,这样很好,而且在本科阶段就能够展现出一定的个人面貌,这很不容易。希望他继续走下去。就展览效果来看,如果灯光再暗一些会显得更神秘厚重。

——指导教师、清华美院陈辉教授

  画有界,境无界。在方寸间传达无穷的意境是我一直追求的艺术理想。

  墨为主、色为辅似乎已成为当今中国画的主要面貌。然而作为“丹青”,中国画是有灿烂的色彩史的。

    

从左至右:分别为中国画《夜未央》的创作初稿、中间稿(一)和(二)。

  在古代中国,人们将“丹青”代指绘画,足见色彩对国画艺术的影响。在唐宋时期,拥有浓重色彩的青绿山水、工笔重彩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从王维开始,以黑白墨色为主调的文人画开始走向画坛,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董其昌直接否定了重彩画的艺术地位,他提出的“南北宗论”更是提升了水墨画的高度。在这种情形下,加之色彩浓重的中国画鲜有精品出现,这类绘画逐渐被转移到民间。近代以来,色彩的表现逐渐得到一部分回归。在艺术家方面,有诸如任伯年、张大千、齐白石等诸多名家在色彩上的尝试,在文化发展方面,有民国以来西方绘画思潮的渗入。然而色彩的回归仍然不够彻底。浓艳的色彩往往使画家们联想到艳、俗。直到今天,以设色为辅的作品依然代表着中国画的主要面貌。

图为中国画《夜未央》的终稿,2015年创作,指导教师:陈辉教授。

  日本画也有许多对于西方色卜彩的借鉴。日本画过去也分工笔和写意,一类重色,一类重墨。然而近代以来,日本大量吸收借鉴了西方对于色彩的研究,逐渐淡化了线条在日本画中的作用。产生了新的活力。

  在平时的绘画创作中,我对光和色的表达兴趣浓厚。我看到在光影的作用下,物体的形态结构被打破,光影与形体结构重新交织组合,形成了新的视觉结构。这给予我很大的创作自由度。我不愿意放弃光产生的震撼的表现力和世界中变幻无穷的色彩关系。

  当代绘画的意义和摄影是不同的,绘画并不是为了再现物理环境,而是在方寸之间创作属于艺术家的新世界。画有界,境无界,在有限空间传达无限意境只靠再现客观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任何客观的事物都无法在画面中形成完整、鲜活的气象。因此,绘画必须通过打破物理属性才能达到其存在的意义。

图为中国画《迷迭歌》,2015年创作,指导教师:陈辉教授。

  打破物理属性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这其实是强迫画家对绘画本体进行深入地思考,而画家由于丰富的社会体验,很难脱离物理世界对心理的束缚。我实践了很久以后,逐渐探索从绘画本身出发反思画面的技能。

  打破物理属性,并不是随便画,而是在物理环境中选取或由此创造适合画面的视觉语言。首先要画家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有意思的绘画元素,加以提炼概括。为了完成《夜未央》和《迷迭歌》我多次到KTV里亲身体验,寻找创作的元素,寻求内心真实感受。每一次都由不同以往的体会。在多次深入环境之后,才能真正抓住KTV里光色流变,声色迷离的切实感受。在画《醺》的创作稿时,我会时不时地观察小狗的生活状态。在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我对所表达的场景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因而可以自由表达脑海中想象的内容。所谓“目识心记”,这和我创作的观察方法是相同的。眼睛长期观察到的事物经过大脑的个人化“加工”,形成新的审美感受,再通过毛笔落实到纸面上,写出胸中之意。

  创作过程中我遇到很多问题。以《夜未央》为例,我在画这张作品的时候,稿子修改了很多遍,思考并实践了很长一段时间。一开始我想用工笔填色的方式进行。这样画了几张后觉得不行,我决定去掉轮廓线,用没骨的方式画。然而我始终没有抛开形体结构和物体固有色对色彩结构的影响,过于注重物体本身的形态。光的流动感,色彩的相互影响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我决定打破边缘线限制,从西方印象派绘画汲取营养。这样一来,我发现作品渐渐有了一些眉目,物体的固有形虚化了,呈现出一定光晕的效果,给人以更多想象的空间,形成了一些意象化的东西。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表达出一种不明光线造成的混沌造型观。

图为中国画《醺》,2015年创作,指导教师:陈辉教授。

  在我的作品里,我希望一切客观因素成为我画面审美表达借用的元素,而不是表达的最终目的。色彩最终的呈现效果除了这些之外更需要受到我内心的影响,我“感觉”中的颜色是更重要的。

  而KTV场景之所以打动我,不只是因为灯光色彩的变幻交织形成的审美结构。对KTV娱乐行为本身的体会,对KTV中大家心理状态的体验,也是我创作的原动力之一。这些东西是从我们的生活中来的,让我联想到人性本身,联想到社会环境,让我主动去对照自己的生活和内心。这是我创作的动机之一,在我看来也是一件作品感人的原因。

  作为具有画家理想的我们,绘画本体显然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形态的对峙与统一、质地的差异与融合、色卜彩的对比与协调都让画面产生秩序,产生音乐般的韵律感。没有这些,画面的艺术高度难以建立。这些从纯抽象的绘画中可以得到比较纯粹的表达。在抽象作品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具体物象的表现,抽象画在画艺术的本体。它的冲击力完全来源于有机结合的画面元素。

  我希望在深刻体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自己能运用科学的艺术规律,结合不同材料语言,并借鉴西方色彩审美观形成具有个人审美体验的意象化的画面。同时,透过个人生活情感经验和对社会的观察,传达作品的文学性、社会性。

  这种中西结合的探索是我还不成熟的尝试,今后我将继续实践。

   陈博贤 简介

  陈博贤,1993年出生于辽宁抚顺,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国画专业,清华大学第十一期“饮水思源”优秀学生培养计划成员。2011-2012学年度、2012-2013学年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13-2014学年度获得清华之友-郑格如奖学金。2014年取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清华新闻网6月25日电

供稿:美术学院 编辑:襄桦 

 

2015年06月25日 16:29:16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