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人,天下是我们的校园
——在清华大学2015年第二次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新闻学院博士毕业生 沙 垚

尊敬的各位老师、来宾,亲爱的亲友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沙垚,很荣幸今天能够作为毕业生代表在这里发言。自从2005年进入清华,一路走来,倏忽之间,十年匆匆。人生没有几个十年,我以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留在这个美丽的园子,而感到自豪和幸福。
感谢清华。十年前,一个懵懂的南国少年来到这里,逐渐成长,成长为一个对中国文化、乡村社会有着主体性自觉的学子。在校时,觉得条条框框,磕磕绊绊;即将离开时,才越发感到她的博大、宽容,以及在失魂落魄的世道中,如何维系着一代代年轻学子胸中的浩然之气。
十年间,我的清华生活有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社会调研,我走过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到农村进行田野调查,其中关于华县皮影的研究持续了九年。期间,我夜宿荒山古庙、与老鼠同眠;在窑洞里过年、甚至有过一个月不洗澡;几碟小菜,一瓶小酒,在渭水之畔,为乡村荒芜沉重叹息……苦行不是目的,但唯有如此,才能搞清楚中国农村长什么样,在深刻的社会变迁中,中国的农民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这么说、这么想。
因此,我来到西部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十年清华,我有近600天的时间是在农村度过的。我要记录并思考这个伟大的时代,并出版过两本专著,我在一本书中写到“我要把文字写在黄土地上”。
我发现并提出了一个新的农村文化研究框架,即从人的角度提出农民的文化主体性,研究如何自下而上地发现农民文化创造、文化批判和资源整合的能力;从空间的角度提出农村文化的内生性,如何从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主义传统和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掘出民众社会真实的逻辑,而不是自上而下施舍般的“送文化下乡”;从时间的角度提出历史的延续性,尤其20世纪的历史不容割裂,三者相互支撑,三位一体。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两点,首先是为何研究,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呼唤;其次是为谁研究,一个来自清华的研究者,一定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而不是为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我们不是不要挣钱,但挣钱不是我们的出发点和唯一目的。
另一个关键词是传统文化,在清华,每年初雪、或是惠风和畅、小荷清香的夜晚,我们三五好友,跑去荷塘月色亭,弹琴吹箫,品茗吟诗,论古今英雄,2010年,我创办了学生茶文化协会。
风雅之余,我会思考什么是传统文化?如果仅仅是几张书法、几笔泼墨、几句京剧、几段昆曲……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以文化化人”,通过这些具体形态的文化实践,修养一种人文精神,涵养一种家国情怀,并将之内化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理由。如何寻找传统文化的内核,并从中找到一个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路径,并将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以此探索一种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城市中心主义和消费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的可能性,我想,这是清华人在今天这个时代的文化使命。
73年前,毛泽东在鲁艺球场对全体师生讲话。他说,在鲁艺领到文凭还不算毕业,因为这只是“小鲁艺”,外面还有一个“大鲁艺”,那就是社会,是人民群众的承认。
73年后,我们在清华毕业了,但这也只是一个“小清华”,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还有一个“大清华”,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清华人,仅仅有手上的一纸证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天下是大清华的校园,清华人以天下为己任,将自己的人生与天下兴亡结合起来,从顺应到引领历史的潮流,进而成就一番事业。这是清华十年,我最为深刻的体会。
可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论经历什么风风雨雨、沉沉浮浮,宠辱不惊,这种“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坚毅执着、一脉不坠;
可以是“以天下苍生为念”的普世情怀、菩萨心肠,对人民的热爱,对磨难的慈悲;
可以是清华人“我愿以身许国”的无悔人生。
清华人,天下是我们的校园。
最后再次感谢尊敬的老师们,祝大家身体健康;祝贺可爱的同学们,前程似锦。愿天下太平,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