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个“人才建设”大局,促进事业发展生生不息
汽车系党委凝聚共识,引领思想,全面推进综合改革
记者 曲田
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下午,清华大学汽车系党委书记帅石金和系主任杨殿阁准备从办公室动身去参加学生会组织的“师生下午茶”活动;系党委委员危银涛和李升波刚刚结束每月一次的班主任辅导员例会,正在跟各自带班辅导员讨论班级建设和学生情况;系党委副书记侯之超接到了学生组的邀请,正在学生发展对象培训班上,与刚刚参加培训的同学们交流思想上的困惑与新知……

汽4党支部邀请薛其坤副校长与同学们交流。
下午3点,汽车系党委委员齐聚会议室召开党委会,逐一介绍与新发展的学生党员的交流情况,而会议的另一个主题则是——人事制度改革背景下育人工作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和往常一样,“人才”成为会上被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作为推进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窗口,汽车系党委始终坚持将学生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这两个“人才建设”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党建工作理念和方法;坚持站在全系事业发展的高度看待和处理人才培养和人事制度改革等关键问题,抓好发挥师生互动的主渠道作用和建设学生党建的主阵地这两个关键点,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协同推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齐头并进,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勇气,保持锐意改革的劲头,全面推进综合改革。
重视师生互动主渠道
参与学生人格养成与价值塑造
《清华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互动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中的主渠道作用。这既是汽车系党政班子的一致共识,也是汽车系党建工作始终坚持的优良传统。早在2009年伊始,汽车系便通过建立党委委员联系学生支部制度,将以往零散参与学生活动的方式变为定期的交流机制,实现了全系15个学生党支部的“全覆盖”。“当良好的沟通机制一旦形成,每一次关于理论经典的研读,每一次关于时政热点的讨论,每一次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就成为因势利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渠道。”汽车系党委书记帅石金表示。
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年轻人不同,陆续踏入大学校门的“90后”在社会转型期长大,生活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的复杂性、价值观的多元化给他们带来深刻影响,这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90后’的特点,要求学生党建工作一定要切合实际,必须把党建工作同实际问题以及思想动员工作相结合。”帅石金说。为此,汽车系党委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工作机制,把倾听和回应学生呼声提高到主动引领青年思想、参与青年价值塑造的新高度,通过定期举办“师生下午茶”等活动,引导学生激发学术志趣、明晰生涯规划;通过毕业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进行职前教育……在系党委的带动下,大批教学科研一线的骨干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中来,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发展,以帮助学生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宽厚基础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文明人。
近几年,随着全系科研任务的增多,汽车系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上的压力逐渐增大,系里一度出现了班主任紧缺的情况。为此,汽车系党委及时讨论应对,积极鼓励一线教师担任班主任,帅石金和时任系主任李克强也作出表率,分别担任了2010级和2011级本科生班班主任。近五年,汽车系9名党委委员中有6人先后担任本科生班班主任,在全系教师中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2013级本科生入学时, 何鑫和资深教授宋健主动提出担任班主任工作。汽车系副主任黄开胜、发动机党支部书记高大威也分别申请担任了2014级、2015级年级主任,4名2015级新生班主任均为党员。此外,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周青、汽车党支部书记王建强、党委委员李升波也分别担任了2016级新生班主任。
在汽车系党委和全系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拔尖创新人才正在学生中不断涌现出来。近三年来,汽车系共3名学生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两次获得全校挑战杯冠军及“永久杯”荣誉,并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获得了一项特等奖。2012级博士生杜磊凭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卓越表现获得2016年度北京青年五四奖章,2013级本科生潘济安获得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紫晶立方”3D打印项目获全国创业大赛金奖。2015年汽车系毕业生就业重点率89.3%,京外就业率73.2%,连续10年获得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综合奖。
重视学生党建主阵地
党员培养与发展不松懈
汽车系在总结学生党建工作有效经验和优秀班集体成长经验的基础上,响亮地提出了“党员是永不换届的班委”这一工作理念,以学生党员骨干队伍建设作为主阵地,引领和带动班团集体蓬勃发展,积极吸纳青年学生向党组织靠拢,完善党员培养、发展与教育工作,培养出了一批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优秀学生党员和充满生机活力的学生党支部。
在汽车系教师看来,系里学生党建工作开展得好,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党员培养发展环节的严格把关。“对同学们的思想动员,绝不是走形式、喊口号,更不是简单快速地追求积极分子数量,而是要与同学们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希望每个同学想清楚、想明白,再郑重地提交入党申请书”——这一共识在汽车系学生党员发展问题上已深入人心。
每年,包括帅石金在内的汽车系党委成员都会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党课,与同学们交流“什么是中国模式”“为什么要入党”“如何成为一名合格党员”等重要问题。在发展对象培训班的院系交流环节,汽车系党委委员、两组组长会与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什么”“如何看待西方式民主”“什么是科学发展”“如何促进教育公平”“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如何协同”等理论热点问题被频频抛出,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交流与碰撞中,越来越多的同学厘清了思想上的困惑,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一位2012级本科生在自传中写道,“起初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的理想和目标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相同的,那么入不入党,抑或是加入其它的党派,一样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之间有什么不一样呢?后来在与党员老师的一次次交流中,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入党,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信仰是行动的动力和源泉;入党,可以为实现自己的宏伟梦想找到一群志趣相投的伙伴。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把所有有着相同梦想的有志之士聚在一起,在共产主义信仰的光辉指引下,中国梦的实现必然指日可待”。
除此之外,汽车系党委也高度重视学生党员骨干队伍建设,指导学生工作组成立了由学生组长、党建辅导员和高年级后备辅导员共同组成的党建工作小组。党建工作小组统筹管理全系本科生积极分子档案,严格把关积极分子培养的每个环节。在系党委的指导下,党建工作小组开展了“后备辅导员进支部”制度,选拔政治素质优秀的高年级党员骨干进入各个低年级党支部,促进组织生活开展,加强与低年级支部党员和积极分子的紧密联系,更好地服务党员群众,也为后续担任带班辅导员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党建工作小组还在汽车系学生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党建专栏“辕创”,定期推送高质量理论学习研讨文章,营造和带动积极研讨理论时政热点的氛围,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热烈讨论学习的氛围下,汽车系逐步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号召力;在“党员是永不换届的班委”这一工作理念下,多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集体孕育而生:汽研10班和兵器1班获评北京市十佳班级体,汽1党支部、汽博11党支部和汽博14党支部获评清华大学优秀党支部,近五年累计6个班集体或党支部获评启航集体奖荣誉,多个本科生班级获得优良学风班称号。
重视人事制度改革
为推进综合改革保驾护航
坚持把党的工作聚焦到具体工作和问题上,从思想上解决问题,是汽车系党委的一贯做法。2012年学校部署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工作后,汽车系党委先后在党委会和理论中心组学习中传达精神、反复讨论、统一思想,随后多次召开全系教师大会、教授会、核心组会,在全系教师中阐明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在改革思想中体现工科特点和学科特色?如何保证改革方案能够实现预期目标?……针对这些问题,汽车系教师进行了充分讨论。
在反复的讨论与争辩中,改革的关键问题逐渐清晰,改革的共识逐渐达成。在汽车系党委看来,在学校的综合改革中,教师队伍的改革和建设是基础,而这正是基层党组织的职责和优势所在。于是,汽车系凝聚共识,将人事制度改革视为关乎全系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紧扣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协同一心,攻坚克难,力求实现改革的“抢机遇、重突破、稳人心、软着陆”。帅石金坦言,在人事制度改革这一关乎全系教师的议题上,汽车系不怕会议多、不怕重复做功、更不怕担骂名,只怕工作没有做到教师心里。
随着改革不断向前推进,汽车系党委更是积极发动各个学科组和党支部等多方力量,坚持做到与每一位教师逐一谈话,听取大家意见。面对学科建设规划与对标这一任务重、信息量大的改革难点工作,时任党委委员李建秋主动请缨,在他的带领下,汽车系开展了细致繁琐的梳理提炼工作,实现了国际学科的对标,并形成了系内学科发展建议稿,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2015年底,汽车系人事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改革的投票支持率达到93%,在全校名列前茅。这与汽车系党委扎实细致的调研交流和思想动员密不可分。2012年~2015年底,系党委牵头,针对改革方案组织了20余次不同范围的研讨、累计进行了10余轮教师情况摸底,改革方案历经30余稿修改。“我们的改革工作不是最快的,也不一定是改得最好的,但我们一定是做得最细的,我们真正做到了不推诿、不畏难。”时任系主任李克强说。
人事制度改革的论证与启动为汽车系每一位教师、为全系的发展事业带来了责任与挑战,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活力。汽车系党政班子协同教学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分析现状,面向未来,围绕人事制度改革这一核心和基础,着手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学科规划与布局等重要举措,共同制定了《汽车工程系“十三五”规划》。展望“十三五”,对于汽车系人而言,如何继续面向国际科学研究前沿,面向国内重大产业需求,面向优秀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与责任,凝聚共识,全面推进综合改革事业,还有很多工作要完成。未来他们还将在探索的道路上锐意进取、不断创新。
来源:新清华 2016-11-4
(清华新闻网11月7日电)
编辑: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