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投票评选“2017年清华大学十大新闻”
清华新闻网1月2日电 1月2日,由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的年度“清华大学十大新闻评选”活动正式启动。经过专家推荐并评议,目前共有29条新闻入选候选新闻,我们以新闻发生时间进行了排序。
本次评选投票活动将持续到2018年1月10日,最终将综合网友投票和专家投票评选出“2017年清华大学十大新闻”。
敬请您为年度十大新闻投下宝贵一票!投票地址如下:
news-quest.tsinghua.edu.cn/survey/ansview/1/2017wjdc
附:“2017年清华大学十大新闻”候选新闻
1.22项科技成果荣获2016年国家科技奖
1月9日,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清华大学共有2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作为第一单位或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获奖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6项,获奖总数居全国高校首位。由杨知行教授等完成的“DTMB系统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在欧洲首设教育科研基地 中意设计创新基地启动建设
2月22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见证下,校长邱勇与米兰理工大学校长费卢奇奥·内斯塔在人民大会堂签署协议,在米兰合作建设中意设计创新基地。这是清华在欧洲设立的首个教育科研基地,标志着学校全球战略迈出了重要一步。 11月13日,基地启动仪式在清华举办。
3.举行新百年首次全校教职工大会
3月16日下午,清华大学举办新百年首次全校教职工大会。校长、书记直接面向全校教职工通报学校发展状况,和大家一起展望新一年工作重点,使全体教职员工及时了解清华的“一举一动”,当面回应大家关心的问题,共同探寻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沟通机制。
4.实行“开放交流时间”制度 建立更有温度的校园文化
“开放交流时间”是清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新举措。3月12日,学校发布《关于开展“开放交流时间”的通知》,校长、书记带头公开开放交流时间,全校学生可在此时间到约定的地点与老师面对面交流。
5.召开文科工作会议 推出文科建设“双高”计划
3月30日下午,清华大学时隔15年后再次召开文科工作会议,希望在发展战略机遇期推动文科发展,在国家战略和“双一流”建设中发出更多清华声音。会上推出文科建设“双高”计划:使“高原”更高,提升整体水平;“高峰”更多,打造更多优势学科。
6.清华简《算表》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4月23日,清华简《算表》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仪式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成果发布会举行。《算表》是2500枚清华简中形制非常特殊的21支,为我国留存最早的数学文献实物,填补了先秦数学文献实物空白,是研究中国古代数学的珍贵史料。经研究认证,这是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
7.亚洲大学联盟成立大会在清华举行
4月29日,由清华倡议发起的亚洲大学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峰会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亚洲大学联盟由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15所初创成员大学共同建立,旨在通过加强成员高校间的合作,共同应对亚洲与世界在高等教育、经济、科技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8.物理系于浦课题组重大突破:电场诱导双离子、三态相变蕴含广泛应用前景
6月1日,物理系于浦副教授团队在《自然》期刊发表题为《选择性双离子开关电场控制的三态相变》的研究论文,首次在单一材料中实现了双离子的电场可控结构相变,并揭示了基于三态相变过程中光、电和磁学特性调控的器件应用。《自然》同期发表新闻评述,对这一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7年,医学院、生命科学院、地学系和物理系的研究组在《自然》《科学》《细胞》发文13篇,涉及酿酒酵母十二号染色体的设计合成、国际贸易中隐含的PM2.5污染健康影响、抗体免疫应答与“生发中心”调控新机制、电场诱导双离子、三态相变蕴含广泛应用前景等多个前沿领域。
9.女篮勇夺第十九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冠军
6月13日,清华女篮以81:60战胜天津财经大学,获得第十九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冠军。校长邱勇、校党委书记陈旭发信祝贺女篮姑娘。2014年清华开始建设高水平女篮,2015年首次参加全国赛就进入四强,2016年获得第三。
10.中央第七巡视组专项巡视清华大学党委工作
2月28日起,中央第七巡视组专项巡视清华大学党委工作。6月9日,巡视组向清华大学党委反馈专项巡视情况。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赵乐际主持反馈会议,明确提出:清华大学党委要增强“四个意识”,强化政治责任,针对巡视发现的问题纠正、纠错、纠偏,一件一件抓,把“四个意识”体现在具体行动中,成为巡视整改的标杆。
11.全面推行大类招生、培养和管理改革
今年,清华大学全面推行大类招生、培养和管理改革,将纳入本科招生的所有专业整合为16大类。学校成立大类培养领导小组,由校长邱勇任组长,聘任各大领域内的知名学者担任首席教授,新生班主任中长聘正教授30人、长聘副教授10人。
因一封要求“带母上学”的公开信,甘肃考生魏祥备受关注。清华6月27日为魏祥发出了一封情意深长的信,告诉他:“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8月23日,本科生新生报到,校长邱勇看望魏祥及其母亲。
12.成立科学史系 推进通识教育及文理交叉渗透
6月30日上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成立,吴国盛担任首任主任。校长邱勇宣布,学校正式启动筹建科学博物馆,希望进一步推动人文与理工的交叉融合,与艺术博物馆并列成为清华园科学与艺术的两大殿堂。科学史系将建成专业培养体系、促进通识教育,努力在西方科学技术史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两大方向开展学术研究。
13.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第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
7月6-7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第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这是在学校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着力构建新百年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提出到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到2030年、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50年前后、成为世界顶尖大学的“新三步走”战略。
14.打造海外实践课堂 培养全球胜任力
7月6-15日,清华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第一站来到伊朗,清华学生在这里研修精彩的海外课程。伊朗最大官方通讯社伊通社对此行专门报道。2017年,全校共965支支队、8893人次前往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地区开展学生社会实践,69支支队、692人次出境实践,258名学生在实践期间或实践后提交入党申请。“学习调研团”“中国力量”“丝路新探”“创益筑梦”“江村学者”等一批社会实践项目蓬勃发展。
15.隆重举行教师节庆祝大会 强调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首要职责
9月8日,在第3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清华大学举行教师节庆祝大会,隆重表彰张楚汉、金涌、李强等三位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及在教育教学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教师个人,首次为8位“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获得者与99位“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获得者颁奖,并为清华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揭牌。
16.召开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9月19日,清华大学召开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对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及上级部门相关精神和工作部署,全面提升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为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实现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发展目标提供坚强保障和强大动力。
17.青年学子在暑期积极开展红色社会实践
今年是建军90周年、“七七事变”80周年,清华学子利用暑假奔赴全国各地社会实践,通过“重温革命历史、感悟民族精神、体悟清华担当、坚定个人信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对家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有了更真切、更自觉的理解。
18.全球创新学院首栋教研大楼在西雅图落成
9月14日,全球创新学院首栋教研大楼落成启用及开学典礼在美国西雅图举行,这是学校实施全球战略的标志性事件。大楼配备最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专门为学院项目配置设计工作室、创业孵化中心、电子原型实验室、演示空间以及当地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一个制造工坊。
19.举行首次长聘教授聘任仪式 邱勇:天下第一等职业还是教书
自清华全面启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以来,已有53位教师被新聘为长聘教授。9月8日,学校举行首次长聘教授聘任仪式,校长邱勇为31位长聘教授逐一颁发聘书、合影留念,“祝贺大家以清华大学长聘教授的身份从事第一等的职业。”这是清华大学106年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国内高校首次举行长聘教授聘任仪式。
20.师生热切关注党的十九大开幕
10月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作为十九大代表出席,并在大会预备会议上当选为十九大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和十九大主席团成员。各院系、各部处分别组织教职工和学生收看、收听开幕会直播,师生们纷纷畅谈对国家和学校未来发展的期盼与建议。
21.解振华将所获“吕志和奖”奖金捐赠清华 助推成立“世界一流大学气候变化联盟”
11月3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将其所获“吕志和奖——持续发展奖”2000万港币奖金全部捐赠清华,设立“全球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基金”,用于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和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相关项目及相关专业助学励学。校长邱勇宣布,清华将成立“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并推动成立“世界一流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充分发挥一流大学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引领作用。
22.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
11月6-9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进入清华考察。丁烈云代表专家组在反馈会上表示:学校的办学定位跟国家、社会的需求是高度一致的;学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设立的目标是高度符合的;学校通过综合改革,以育人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本科教育的投入,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教学质量保障运行体系是有效的;广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教育质量的满意度是高的。“一所大学和她所培养的人才,在一个大国自强和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放眼全球,也是少有的精彩!清华大学不愧为引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
23.首次实现对唐山大地震精确模拟 相关成果斩获“戈登·贝尔”奖
11月17日,基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付昊桓等领衔团队所完成的“非线性地震模拟”在美国丹佛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上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由计算机系杨广文教授及团队负责运营的“神威·太湖之光”在今年全球超级计算大会上公布的500强榜单中再次卫冕世界第一、荣获四连冠。
24.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并做大会发言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11月17日在北京举行,大会首次表彰全国文明校园,清华大学等494个学校获选。党委书记陈旭作为全国文明校园代表做了大会发言。多年来,清华大学一直保持着“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5.接受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检查
11月21日,清华大学接受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入校检查。在反馈会上,检查组充分肯定清华大学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党建工作基础扎实、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将思政工作优势转化为改革发展优势。
26.8位教师11位校友新当选中科院、工程院院士
11月27-28日,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戴琼海、材料学院教授周济、土水学院教授张建民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教授董家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等研究院杨振宁讲座教授王小云、生命学院教授陈晔光、汽车系教授欧阳明高、物理系教授段文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外,11位校友分别获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或中国科学院院士。
27.“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口号提出60周年
60年来,蒋南翔校长发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口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刘延东副总理专门批示,充分肯定清华大学坚持“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全面办学理念,为党和国家培养造就了大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12月10日,“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提出60周年纪念大会在大礼堂举行。各界领导嘉宾,上百名毕业50年以上的老校友,及其他校友和在校师生代表600多人参加纪念大会。
28.两个新型跨学科交叉研究实验室 脑与智能实验室、未来实验室揭牌
12月15日下午,“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和“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揭牌成立。作为两个独立运行的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实验室将吸引全球不同学科、领域的顶尖人才,通过跨大学科、跨大领域的交叉合作,产出若干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成果,培育若干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学科,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若干关键支撑。9月5日,清华大学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研究中心、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等三个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成立,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29.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21个学科获得A+
12月28日,由教育部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发布,清华21个学科获评A+,A+学科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清华大学共有54个学科参评,A类学科37个,其中21个学科获A+评价,8个学科获得A评价,8个学科获得A-评价。工学共有20个学科获得A类评价,其中14个学科获评A+,在工科领域继续领跑全国。理学基础性学科较上一轮评估有了明显提升,整体水平跻身国内领先前列。人文社科管理及艺术类共有13个学科获A类评价,其中5个学科获评A+,较上一轮评估有了长足进步。
编辑:方锶 徐静 华山 襄桦
题图设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