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最新动态 - 正文

袁运甫先生追思会在清华举行


清华新闻网1月24日电 1月22日上午,“袁运甫先生追思会”在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举行,此次追思会由清华大学、文化部艺术司、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承办。

 

袁运甫先生

袁运甫先生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49年至1952年在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学习,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分配至人民出版社工作,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即在该院任教。去世前担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院长。曾任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种工艺美术系副主任、主任,装饰艺术系主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第二届壁画艺委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荣获中国文联颁发的“第六届造型表演艺术奖造型艺术成就奖”。2017年12月13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袁运甫先生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绘画艺术家之一。他的绘画注重色彩的表现力,将印象主义绘画色彩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色彩学相融合,开创性的展现了中国现代色彩表达的审美魅力。自上世纪中期起,袁运甫潜心于水墨、彩墨画研究。他以墨为基础,彩为载体,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技巧和现代艺术空间光影的表现方法相结合,展现了风格独特的现代水墨画艺术。

新中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大量的艺术瑰宝与袁运甫先生的名字相连,毛主席纪念堂巨幅壁毯《祖国大地》(与黄永玉合作)和檐下浮雕《花环》,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壁画《长江万里图》和金色大厅序厅《千里江山图》,山东厅《泰山揽胜》和香港厅《荷塘香远》。袁运甫先生还承担了许多国家重要艺术工程,其中包括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政协文史馆、2008北京奥运会、全国工商联等大型公共艺术创作,成为共和国艺术形象重要的诠释者。 

袁运甫先生追思会现场。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韩景阳,清华大学原副校长、美术学院原院长王明旨,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周丽宁,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巡视员陶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朱万章,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主任刘欲晓,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原副局长孙向东,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杨冬江,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宋建明等各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学术支持单位的负责人,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政负责人和教师代表,袁运甫先生夫人钱月华、胞弟袁运生、长子袁佐、次子袁加等亲属、朋友、学生出席追思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功强主持追思会。 

全体来宾肃立默哀。

追思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共同追忆了袁运甫先生为国家的文化艺术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追忆了袁运甫先生有容乃大、谦逊平和、提携后生的人格魅力。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韩景阳教授讲话。

韩景阳表示,缅怀追思袁运甫先生,就是要弘扬他的艺术精神和学术思想,学习他有容乃大的学术胸怀,学习他业精于勤、不畏艰险、勇于创新探索的艺术气魄。袁运甫先生践行了清华学人的精神,要让这样的精神激励我们继续攀登学术高峰,创造新时代的新辉煌。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周丽宁讲话。

周丽宁代表文化部向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地哀悼,向先生的家人表示亲切的问候。她说,作为新中国美术事业的重要见证者、参与者,袁运甫先生从艺67载,在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等各个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回顾袁运甫先生的一生,他始终坚持艺术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始终坚持艺术创新,始终将个人的信念、艺术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紧密相连,体现了一位优秀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巡视员陶勤发言。

陶勤说,袁先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进步而成长起来的重要艺术家,他坚持艺术为人民的理念,提出了“大美术”的概念,主张以现代审美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赋予美术家们从孤芳自赏中走出来,为社会的整体进步贡献个体的力量。袁先生在全国美协中是公认的仁德宽厚、谦虚谨慎的前辈,曾任中国美协理事、壁画艺委会副主任等,繁杂的社会工作占用了艺术家宝贵的时间,但袁先生总是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美术学院原院长王明旨教授发言。

王明旨教授回忆与袁先生共事的情景十分动情,他提出,希望建立一个研究中心,将袁运甫先生的思想、艺术和品德继承并发扬光大。学院文脉是大学文化之魂,要让他的精神成为美院精神文脉的一部分,并在历史的进步中发扬光大,向我们敬爱的袁先生致敬!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教授发言。

鲁晓波代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对社会各界对袁先生的逝世表达的慰问和缅怀表示衷心感谢,他说,袁先生一生提倡要以艺术与科学的视角出发,艺术家的创新和科学家的发现都是最珍贵的创作精神以及对真理普遍性的追求。艺术家要重视历史观与科学观的一致,这是一种至善至美的追求,这是最本质的和谐与完善。正是由于有了袁先生这样的先行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进一步强调文理渗透、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创新。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发言。

杨晓阳谈到,袁先生的去世是中国美术界的重大损失,中国国家画院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德艺双馨、成就巨大、桃李满天下的前辈、大家和由他创办的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的卓越领导者。袁先生的一生充实而有光辉,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以自己一生的成果为中国美术、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人文遗产,同时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和值得重视的重要启示。 

袁运甫先生夫人钱月华女士发言。

袁运甫先生的夫人钱月华女士对出席追思会的朋友们表示感谢。 她说,袁先生对待艺术的严肃性就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他严于律己,但是却永远善于发现别人艺术的长处。在他的眼里,世界是那么多的美好,艺术是那样迷人,他留下如此单纯美妙的艺术,已成为一个时代真实历史的见证。 

“袁运甫先生追思座谈会”现场。

当天下午,袁运甫先生追思座谈会在清华美院美术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袁运甫先生的学生、清华美院校友、艺术界人士10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馆、国家大剧院、北京画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为本次追思会的学术支持单位。

供稿:美术学院 编辑:华山 襄桦

2018年01月24日 08:43:1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