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学府与故居不忘初心,访企业和一线自担使命
——清华大学青年教师赴湖南社会实践
清华新闻网7月20日电(记者 郭玮翰 悸寔 摄影 林源)“湘江潮头,岳麓山下,紫荆花红。听千年书声,求真问理,百年纷争,风起云涌。红旗飘展,众志成城,突破艰险万千重。”“岳麓书声千年长,不期河山遭板荡,回盛世,初心担当,使命不忘。”这是经管学院党委副书记钟笑寒、物理系党委书记肖志刚最近所作《沁园春·长沙实践行》《忆秦娥·湖南行》中的词句。为做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准备工作,帮助青年教师深入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建设发展成就与党情国情社情,7月10日至13日,党委宣传部、组织部组织全校45名青年教师,赴湖南开展主题社会实践。
湖南沿袭“以天下为己任、百折不挠、敢为人先”为突出标志的湖湘文化,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策源地。考察团由校党委原副书记张再兴带队,成员由各院系青年干部、学科带头人和机关青年骨干教师组成,通过调研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国家超算(长沙)中心、三一重工,参观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实地追寻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在国家超算(长沙)中心门外合影
湖南大学党委书记邓卫、党委副书记陈伟接待了考察团一行。座谈会上,邓卫以“最悠久的历史传承”“最优美的自然环境”“最开放的校园格局”概括了湖南大学的历史底蕴、办学理念与发展潜力。邓卫表示,湖南的书院文化、革命文化共同构成湖湘文化的底色,来湖南探寻“初心”“使命”具有重要意义;考察实践也是双方深化交流的重要契机,希望以此进一步加强合作,更好地履行中国高等教育的初心使命,推动两校育人水平、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参观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
张再兴对湖南大学的支持与协助表示感谢。他说,此次主题实践结合中央要求、联系高校实际,是清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湖南大学承载着岳麓书院的千年学统,拥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形成了独特的办学优势,为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平台。青年教师通过了解岳麓书院的历史沿革,聆听岳麓书院党委书记陈宇翔教授所作“湘籍革命家与新中国”专题讲座,深切感受到书院“传承学术薪火,培养匡济之才”的时代意义;通过参观湖南大学运营的国家超算中心,加深了对相关科研前沿的了解;希望两校青年教师加强交流了解,共同奋进前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之路。

在岳麓书院探讨“湘籍革命家与新中国”
参观岳麓书院,探寻湘籍人士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文化根基。生命学院范仕龙感触于“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第一附属医院冯遥归之于“血气方刚、艰苦奋斗、代代不息的革命精神”,饮食中心李伟写道:“大雨降徂暑,庭院幽幽,岳麓前览治学情。爱晚亭檐绿正浓,慨然古今。”

在“和平楼”前追寻清华辗转办学的一段历程
11日,考察团前往中南大学,参观湘雅医院院史馆、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南大学校园内巍然矗立的“和平楼”“民主楼”,是清华大学在抗战辗转西迁时期,于1937年为筹建长沙临时大学所建的教学楼。两栋饱经沧桑的红砖建筑,见证了清华在民族危亡时期坚持办学、弦歌不辍的光辉历史。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治亚在会见时说,这两栋楼是清华的历史见证,也是两校的情感纽带,希望青年师生牢记历史、牢记使命,进一步推进两校间的交流合作。
12日,考察团冒雨赶赴韶山和宁乡,听着对革命先烈们“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鲜活诠释,怀着对峥嵘岁月和革命情怀的历史追忆,与络绎不绝的人群一起,前往毛泽东同志、刘少奇同志故居和纪念馆,寻访革命伟人的心路历程和奋斗足迹。

向毛泽东主席铜像敬献花篮
在韶山冲毛泽东铜像广场,全体人员向主席铜像敬献花篮并三鞠躬,表达对伟人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张再兴代表全体人员整理花篮条幅
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大家集体重温了毛主席波澜壮阔的一生。土水学院李克非教授、第二附属医院张志军医生说,“从踏入韶山毛主席故居那一刻起,就仿佛跟随主席的脚步,回到了那个民族苦难深重的年代,那个为开启民智、民族救亡而前仆后继的年代。毛主席生于湖南,年轻时富有才气,也具有湖南人的决绝。”
大雨滂沱,青年教师们徘徊在毛泽东故居门前,很多人不禁低声吟诵他1910年外出求学时的那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走出狭小低矮的茅屋,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杭平发现,村民在水田里通过双色水稻勾勒出“中国梦”三个大字,“我想主席离开故乡时怀有的初心和壮志,应该即将实现了吧?”

雨中缅怀刘少奇同志
在宁乡刘少奇纪念馆,青年教师集体缅怀刘少奇同志领导工人革命运动、发展抗日民主政权,以及为党的建设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大家在少奇同志这句话前驻足良久,深刻认识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的原本家境殷实,但深感国家危忘、民族屈辱、人民苦难,毅然走出乡关,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初心,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13日上午,考察团前往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在纪念馆礼堂听取“湖湘文化与毛泽东”专题党课。1913年至1918年,青年毛泽东曾在这里读书学习。期间,他接触先进思想,与志同道合的青年友人一道创办新民学会,徒步走访宁乡、安化、益阳、沅江、长沙等地,通过游学深入调查中国社会。第一师范德育为先、民本主义的教育方针对毛泽东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站在纪念馆进门过道毛泽东题写的“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匾额前,研究生院孙傅、街道办方仲奇等注意到:第一师范建校确立的教育方针中,最重要的并非“智育”,而是“道德实践”——这从实践角度让大家思考应当“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进而思考怎么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素质。
品读着第一师范《教养学生之要旨》规定:“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势,察社会之情状,实事求是”,大家认识到,无论是读“有字之书”还是“无字之书”,都需通过掌握事实依据、得出正确结论,即“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思想源泉。计算机系人工智能所所长刘洋则感叹: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跟舍友制订“三不谈”原则:不谈金钱、不谈家庭琐事、不谈男女关系。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脚踏实地地去湖南农村做社会调查。伟人风范,令人敬仰!

在第一师范纪念馆前合影
在湘期间,考察团前往双峰县参观曾国藩故居,追寻其倡导洋务运动、“匡救时弊”以图强自救的过往,结合他在《家书》中教导子女“耕读立身、勤俭为本”,及“以坚忍不拔之意志成就功业,以经世致用之精神变革世风”的论述,深入思考家风建设的时代意义。
行程最后,考察团来到三一重工长沙工业城,参观智能制造示范车间与三一魔豆仓创新中心。三一集团“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的目标,致力于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一流的初心,高度重视技术研发所激发出的创新活力,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调研三一重工集团发展成就
“清华同志忆初衷,千载流长岳麓宗。”“岳麓聆听书声朗,韶山犹诵伟人吟。”“纷纷书帙谁能展,当世自有蛟龙幡。丈夫出茅定九州,敢笑江水不是澜。”回顾四天紧凑丰富的行程,人文学院蔡文鹏、医学院程功、美术学院岳嵩纷纷写下了满怀豪情的壮丽诗句。
学生社区李芳、财务处熊静说,本次实践追寻教育的初心、革命的初心、建设的初心,是一次文化之旅和心灵之旅。计算机系副教授刘洋认为:时代不同,“心忧天下”的情怀和抱负不能丢。“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无数艰难险阻,仍需要舍小家、顾大家,始终把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放在第一位。”地学系教授付昊桓说,作为清华教师,选择这份工作的初心,一是教学,培养更多优秀青年人才;二是科研,在所研究领域勇攀科技高峰。“这次实践为我们坚定初心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巨大的动力。”
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邓国胜总结说:公共管理者经常犯的一种错误就是忘记组织的初心与使命。前往湖南社会实践,其实就是要不断提醒我们自己: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或公共服务,最终目标都是为实现学校的使命愿景,为中国人民的福祉、为中华民族的复兴。
编辑:李华山
审核: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