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姜惠雯 龙瑞霖 郑怡萱 曹润民
今年7月至10月,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继续推出“走一路,学一路,讲一路”宣讲实践活动,鼓励同学们走出校园,走进基层,积极拓展宣讲场景,在追寻红色足迹中传承先辈精神,在深入产业一线中把握时代脉搏,在基层沃土中助力乡村振兴,在思政课堂中讲述清华故事。
接过先辈薪火,传承抗战精神

实践支队成员们在廖承志生平陈列室
“在廖承志同志的历史影像前,我们重温入党誓词。此时此刻,先辈的信念与我辈的理想隔空共鸣。”电子工程系2024级硕士生石鹏以“发扬伟大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题,向同学们讲述了廖承志被捕入狱、遭受严酷考验却始终坚守信仰,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的故事。在场同学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将这份理想信念转化为自己砥砺前行、矢志不渝的内在动力。
“在李庄,一批专家学者心怀天下,将‘学术报国’的理想付诸行动,躬身践行家国使命。”公共管理学院2024级博士生孟庆一在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作了主题宣讲。抗日战争时期,梁思成等人来到李庄,在战火中矢志学术研究。这些学者让李庄这座偏远小镇,成为抗战时期的文化重镇。孟庆一向同学们讲述了这些学者在逆境中不废研求的执着,号召大家接过先辈薪火,将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不畏困难、勇毅前行。

朱容立作宣讲
“张甲洲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选择放下书本、投笔从戎,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滚滚洪流中。”在齐齐哈尔,五道口金融学院2024级博士生朱容立以“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争做时代先锋”为题,与实践支队成员们一起回顾了张甲洲烈士从北大到清华,弃理从文,从清北学子投身东北抗联的故事。
把握时代脉搏,聚焦科技前沿

清华大学学生赴广州黄埔实践支队合影
“这次实地调研让我清晰地认识到,不同地区有着独特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因此应当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清华大学赴福建南靖实践支队、珠三角实践支队、广州黄埔实践支队与北京大学赴深圳福田实践支队联合举办的“新质引擎 领航青年”联学联讲活动中,深圳国际研究生院2024级硕士生林慧婧以我国区域发展差异为切入点,剖析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

时豪在宣讲
“当我们的研究在技术‘无人区’取得突破时,我深刻体会到,大国博弈的棋盘上,每一颗自主创新的芯片,都是一个关键的落子。”在湖北省党校,电子工程系2024级博士生时豪以“一名理工科‘青马学员’的浅思”为题,面向200余位湖北省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学员进行分享,立足芯片领域的科研实践讲述了自己所在团队如何潜心钻研、勇闯“无人区”的攻坚历程。
扎根基层沃土,助力乡村振兴

刘沛汉在宣讲
“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理论研究和基层实践双轮驱动。”公共管理学院2024级博士生刘沛汉在山东滨州梁才街道办事处牵头创办了“博士讲堂进基层”系列活动,以“聚焦中国‘三农’问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题进行了系列专题宣讲,结合专业学习,深入解读中央最新政策,分享前沿思考与实践案例,获得积极反响。

尹江昊在宣讲
“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在乡村沃土中扎根生长?漳州又能够给出怎样的答卷?”在福建漳州,深圳国际研究生院2024级硕士生尹江昊以“在漳州实践中感悟中国式现代化”为题,结合支队前期调研中在城乡融合、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领域观察到的生动案例,讲述了地方实践探索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互动。
打造思政课堂,讲好清华故事

晋宁五中学子聆听朋辈讲师带来的思政课
“当‘两弹一星’精神穿越时空,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的身影从未缺席。”在晋宁五中,清华大学材料学院2023级博士生眭天乐以“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为题,面向600余名中学生开展宣讲。材料学院2024级博士生靳增晖则以“铸器为国,以梦丈量星辰”为题,讲述了南仁东与FAST团队攻坚克难、建造“中国天眼”的奋斗历程。两位年轻的讲师聚焦清华人的故事,从精神传承与时代使命出发,为助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宣讲素材。

葛银集在宣讲
“北斗系统的发展,是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北斗精神’的缩影。我们要牢牢地掌握自己的‘导航权’。”精密仪器系2025级博士生葛银集在合肥市庐阳中学举办的青年科技宣讲会上,以“创新无限,北斗领航”为题开展主题宣讲,介绍了我国北斗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引领的发展历程以及其背后的清华元素,希望通过宣讲在当地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与时代同向同行,以宣讲凝心聚力。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累计支持20余支实践队伍,开展40余场宣讲活动,覆盖受众4300余人次。
未来,宣讲青年将继续在“走一路,学一路,讲一路”中挖掘宣讲素材,解决实际问题,让青春之声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回响,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力量。
(清华新闻网10月28日电)
供稿:研工部
编辑:李华山
审核: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