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人物 - 正文

情定祖国核能建设

——记热能工程系退休教授王洲

记者 赵姝婧 通讯员 张莞昀

  王洲,1931年生,海南省文昌市人,1964年获巴黎国立技工学院热能工程学位,1965年获巴黎大学数学博士学位。1982年回国,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兼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及快堆技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顾问,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届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核学会“核动力工程”及“核科学与工程”编委。长期工作在核能技术领域,在国家高尖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为国家863高技术计划中的第四代核电站———快中子反应堆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杰出贡献。

  少年时,他怀揣着救国的信念,只身一人奔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国外,他毅然放弃了如日中天的事业,不顾当局的异议和劝阻,誓将先进的核科学技术带回祖国。回国后,他将全部精力都奉献给祖国的快中子堆核能源事业,担任我国第一座快中子堆核电站的设计及建堆工程指导工作,为我国 “七五”、“八五”计划期间的科研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始终将一句话牢记在心:“人最重要的应该是精神上的需求。”“事实上,我从来没有把国外当成自己的家,总想有一天,能借助我心爱的事业使祖国受益。”他就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快堆技术委员会主任,我校热能工程系退休教授———王洲。

科学救国 只身一人赴法留学

  1931年,王洲出生在海南省文昌市。抗战爆发后的第二年,他随父母来到越南,就读于西堤南侨中学。“学校由热心救国的爱心华侨筹办,校长是年青的国民党进步人士,老师多数是共产党员,学生大都是来自广东和福建的华侨子女。”王洲对多年前的旧事记忆犹新。

  在爱国师生的影响下,救国报国的信念逐渐在王洲心里建立起来。1950年,王洲赴法勤工俭学,在巴黎大学攻读流体力学专业。在校期间,王洲加入了巴黎中国学生会,“巴黎中国学生会的成员很多都是后来学成回国的专家,其中有著名的核理论物理学专家钱三强、数学家吴文俊、美术家吴冠中等。”王洲积极踊跃地参加活动,并担任了巴黎中国学生会的文娱负责人。“那个时候,支持新中国建设‘四化’是留学生们共同的信念。”

  1964年,王洲获巴黎国立技工学院热能工程学位,1965年获巴黎大学高等流体与空气动力学高级(等级硕士)学位,继而获得巴黎大学数学博士学位。他在学位论文中提出的对湿空气冷凝换热过程的“饱和焓渗透性”概念,被法国有关行业广泛采用。之后王洲参加了法国热能工业应用研究集团核能科研开发及新能源动力方面的工作,担任系主任及高级工程师。他在法国快中子堆核技术20多年的设计和研究工作中,为了解决高温钠间隙结构的热载荷和热冲击问题,提出了间隙结构温度场的计算模型,在堆内结构安全性和堆芯熔化行为研究及设计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他也在巴黎建立了幸福的家庭。王洲的夫人是瑞典人,祖籍俄罗斯,夫人很支持中国的革命和经济建设,王洲给她起了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王英梨。夫妇俩育有一男一女,家庭生活平和美满。

  “人有时很难说得清,我在巴黎生活得很舒适,但一有机会,我还是想回中国,迫切地想把在国外学到的东西带回祖国。”早期在国外求学的意念,一直牢牢扎根于王洲内心深处。

冲破阻拦 把最先进的核技术带回祖国

  1982年,在法国学习、工作和生活了32年的王洲,不顾当局的异议和劝阻,放弃了在巴黎的科学事业和舒适的物质生活,像一个急于扑到母亲怀抱的孩子,只身一人回到中国。

  回国后,王洲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1985年他在“快堆研究”刊物上发表了题为《池型快中子钠冷反应堆核电站》的文章,详细描述一个快堆的设计方案,提出了建立“快中子增殖堆”的设想,经过专家论证,随即被国家列入1986年开始的863计划。王洲把工作多年获得的宝贵经验应用到我国的快中子堆核能源事业上,并努力培养我国快堆人才队伍,提出快堆总体设计方案,制定研究课题,担任我国第一座快中子堆核电站的设计指导工作,使该堆的概念设计于1991年顺利完成。

  为了防止堆芯熔化,王洲提出了更加完善的设计准则,以解除因快堆堆芯本身未处于最大反应性几何状态可能发生的后果。为解决快堆蒸汽发生器钠水反应事故探测问题,他在清华大学建立了 “钠技术实验室”,并担任该实验室主任。他创建了清华大学液态金属热物理实验室,培养了20多位热能工程专业方向的硕士和博士。此外,他提出的单管气液混输技术及建立在“流动结构”概念上的两相流流量测量新方法的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对我国海洋石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92年,王洲首次在国内研制成功了一套完整的钠中扩散式微氢探测系统,并将其安装在快堆蒸汽发生器上,很好地防止了钠水反应事故,能够确保反应堆的安全。多年来,王洲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奋努力,始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在攻克科研难关的同时,王洲还致力于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积极开展联络,促进中法两国人民建立友好关系,扩大中法地方政府之间的交往。

  王洲的夫人王英梨当时任法国大巴黎区比瑞市副市长,王洲经常通过夫人积极向法国朋友们宣传和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成就,增进法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1992年9月,王英梨代表大巴黎区比瑞、绪、依维特三市市长访问北京市海淀区,并签定了《中国北京市海淀区与法国大巴黎区比瑞、绪、依维特市友好交往意向书》,并正式邀请海淀区政府代表团访法。1993年10月,海淀区政府访法友好代表团顺利成行,与法国三市政府就经济、技术领域里的合作广泛交换意见,形成了共识。

  从此之后,王洲与夫人一直致力于沟通北京与法国多所城市之间的联系,推动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回到祖国怀抱的王洲,不仅带回了最先进的核技术,而且为更好地打通中法科研和经济的 “合作通道”不懈努力,为祖国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造福于民 关注前瞻性能源生产方式

  据王洲回忆,刚回国的时候正是改革初期,物质生活条件较差,米、油、牛奶等生活必需品都需要粮票配给。“我当时的基本工资为每月293元,仅是我在国外工资收入的3%左右。”王洲从来没有在乎过薪酬,而是一心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国家建设的进程中,尽早地造福于民。

  从1982年秋天开始,每隔一周王洲都会亲自驾车,从清华大学出发到房山的原子能科学院,为快堆小组的组织和研究工作投入全部精力。这条路途经卢沟古桥,路面狭窄且坑洼不平,来回需要120多公里。他在这条古道和京石高速公路上颠簸了20多年,早年伴随着他的那辆车早已报废,而王洲为我国核电事业奔波的步伐却一直没有停止。

  在这期间,他制定并主持进行的863计划项目“快中子增殖堆”在中国核电领域处于尖端地位,这一项目着眼于21世纪中国能源工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其实,在法国从事核电工作时,王洲就深深体会到了快堆事业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回国后不久他还通过政协提案列项,推动建立“快中子增殖堆”的设想。

  “快中子增殖堆”是欧美国家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核电技术,它能够使天然铀矿中占99.3%的铀238实现裂变和增殖。而中国现有的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是 “慢中子反应堆(即压水堆)”,这种反应堆的天然铀 (其中含量0.7%铀235)的利用率仅为1%左右。

  “这意味着‘快堆’对于铀矿的利用率几乎是 ‘慢堆’的100倍,但考虑核处理的成效,实际的利用率也可达到60~70倍。对于我们这个天然铀矿储量并不丰富的国家来说,它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王洲耐心地解释着,讲到入神处,这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径自蹲下身,在笔记本上一笔一画地写下一行行核能反应的公式。

  2000年5月30日,中国实验快堆正式开工奠基,经过灌水凝土、施工、安装、调试到充钠的建堆施工过程,截至2009年8月主容器已灌满热钠。主泵经过日夜运转,将主容器及二回路的钠维持在适当温度。2010年6月初,研究工作人员开始给芯堆逐步加入核燃料。2010年7月21日,继续逐步加入核燃料导向临界,9点50分,倍增周期终于稳定在了 100秒,中国实验快堆正式宣布首次实现临界。2011年7月21日提升功率,成功并网发电。

  “临界是实验快堆最重要的一个节点,标志着中国人掌握了快堆技术。”王洲说。“这是我国核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意味着我国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由此我国成为继美、俄、英、法等国之后世界上第七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这种具有前瞻性的能源生产方式,对于一个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已有82岁的王洲一头白发却精神矍铄,“将来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完成,不过我相信用不了多久,这种核电技术实现商业化、造福于民的日子就在眼前了!”

  来源:新清华 第1917期 2012-5-17

2013年05月23日 13:59:21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