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交流合作 - 正文

应对全球化挑战 清华在行动

记者 李含

全球化时代,大学面临的挑战与使命,已日益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界的关注热点。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一流大学要有一流担当。大学只有在服务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才能成就一流的高度,一流大学必须为她所在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做出一流的贡献,进而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作出贡献。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在题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署名文章中写到:实施全球战略,扩大开放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强化跨领域、跨国界的学术合作,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年12月16日,一场以“落实2030全球战略,构建未来塑造力”为主题的院系交流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在会上强调,清华要塑造全球领先观念、共享先进知识,加强对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研究,持续推进学校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人工智能治理、在线教育等重点领域的引领作用。

清华大学2021年工作要点中,“扎实推进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人工智能治理、在线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明确在列。

在过去的一年中,清华大学在上述重点领域集中发力,深切关注人类共同挑战,多举措创新推进国际合作,2021年清华大学在行动,可圈可点。

两地连线,六洲共振——塑造人类零碳未来

2021年11月5日,当静谧的夜色给车水马龙的北京披上霞光,和煦的朝阳为秋风料峭的格拉斯哥送去暖意,由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主办、汇聚联盟15所成员高校合力的第三届联盟研究生论坛暨全球青年零碳未来峰会(峰会)颁奖仪式在清华大学和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两地同时连线举办。在云端,来自联盟6大洲9个国家15所高校的代表在线出席,共同见证全球青年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取得的新思考、新发现、新行动。

邱勇在全球青年零碳未来峰会(峰会)颁奖仪式上发表致辞

“未来十年是人类历史上的关键时期,将会决定我们能否实现零碳未来。年轻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中坚力量。”邱勇在现场致辞中如是说。

聚焦气候问题 凝聚世界青年共识

作为由清华大学发起的全球性高校组织,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自成立伊始便聚焦气候领域联合研究、学生活动、人才培养、绿色校园及公众参与,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全球气候青年学者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为塑造和提升青年领导力提供舞台。联盟自成立以来得到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帕特里夏·埃斯皮诺萨(Patricia Espinosa)及第74届联合国大会主席提贾尼·穆罕默德-班德(Tijjani Mohammad-Bande)的肯定,并在联合国马德里气候大会期间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2020年1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给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学生代表回信,对大家就关乎人类未来的问题给予的共同关切表示赞赏,期待同学们为呵护好全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积极作为。2020年11月,清华大学获得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奖之年度领导和管理团队奖,该奖项授予展现最大广度和深度领导和管理技能的高校。

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研究生论坛往届精彩瞬间

为进一步推动全球青年沟通交流,培养全球青年碳中和领军人才,向世界展示青年思考、青年声音和青年行动。2021年,联盟决定将年度品牌活动“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研究生论坛”升级为全球青年零碳未来峰会。在15所成员高校共同努力下,跨越18个时区,共组织30场活动,吸引了全球350逾名青年提交作品,参与人数超百万。

峰会颁奖仪式清华现场

峰会颁奖仪式COP26现场

联盟秘书长、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气候院”)常务副院长李政从格拉斯哥现场向参与峰会的全球青年表示了祝贺:“本峰会汇聚15所盟校全力贡献,各校校长、教授倾情参与,共同托举青年一代登上零碳未来的舞台。”

经过激烈地学术论文初评和成果展示复评,10位来自联盟内外不同高校、不同国家的研究生荣获峰会学术赛道“最佳论文”奖;由巴西里约热内卢、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日本东京大学学生组成的Adaptables创客队伍凭借富于创新和商业洞见的方案,拔得峰会行动赛道头筹;与此同时,峰会声音赛道短片ActNowFilm将140余份全球六大洲16-30岁青年的短视频作品带到COP26,向出席会议的全球气候领袖展映。

“峰会不仅仅能够促进青年们加深认知、凝聚共识,通过峰会发出的青年声音和政策建议还能够促进更多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普通人关注到气候变化议题并采取行动。”此次峰会声音赛道参与者、来自中国澳门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本科三年级学生程浩生表示,“峰会让我看到了理想的情景,也令我更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携手国际合作伙伴,汇集全球高校合力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2021年4月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要坚持开放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共同福祉。

此次峰会不仅是全球青年在气候问题上培养、发挥领导力的舞台,更是清华大学在事关人类永续发展的议题上,汇聚全球高校合力的体现。自7月启动筹备至11月闭幕,联盟秘书处同盟校及海内外合作伙伴召开了百余次线上会议,经过反复协调沟通,最终形成了由清华大学、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共同承办学术赛道,帝国理工学院承办行动赛道,剑桥大学牵头声音赛道的峰会核心部分。峰会期间,“三大赛道”的承办高校在秘书处的协助下,主动安排内容评审、活动策划及嘉宾邀请,为全球青年献上了11场形式各异的主题活动。

在联盟秘书处的感召下,联盟成员高校纷纷自主策划,在峰会“三大赛道”活动之外,组织了10场“联盟成员高校自主贡献活动”,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多元研究维度和视角,向世界展示清华领导下的全球高等教育合力。

本次峰会的圆满落幕,只是清华大学在气候变化领域推动、引领全球高校合作交流的一个缩影。110周年校庆期间,联盟秘书处承办大学校长全球论坛第二场分论坛“全球碳中和:大学责任与行动”。成功邀请到来自中国、法国、英国、德国、加拿大、西班牙、日本、印度、新加坡、斯里兰卡、巴基斯坦11个国家的近40所高校代表相聚云端,联盟内外的18所高校校长发言,深入探讨了大学在全球碳中和过程中承担的使命、付诸的行动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除了积极搭建平台,联盟秘书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调动成员高校积极性,凝聚、凸显联盟所代表的全球知名高校在应对气候变化危机、构建人类可持续发展未来上的合力。在联盟秘书处的协调引导下,成员高校东京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先后牵头承办“零碳校园工作坊”和“净零路径学术研讨会”,以各自的专家资源和渠道网络贡献到联盟共建共享中、贡献到人类零碳未来的倾力塑造中。

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2021年理事会

清华大学通过联盟展示的领导力也得到了联盟成员高校的认可。2021年联盟理事会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学术委员会主席尼古拉·斯特恩(Nicolas Stern)勋爵对盟校在过去一年所发挥的集体领导力、联盟秘书处在其间发挥的组织作用及清华大学的努力表示感谢。剑桥大学校长杜思齐(Stephen Toope)表示:“感谢联盟秘书处,你们的工作非常到位。”耶鲁大学副校长伯里克利·李维斯(Pericles Lewis)转达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Peter Salovey)的问候:联盟秘书处的工作卓有成效,耶鲁非常期待明年的合作。牛津大学史密斯企业与环境学院院长卡梅隆·赫本 (Cameron Hepburn)也对清华展现的领导力表达了诚挚的赞许。

培养碳中和青年人才 塑造零碳未来

峰会颁奖仪式最后,在清华大学和COP26两地现场观众以及联盟6大洲15国高校在线代表的共同见证下,李政从本次峰会承办高校代表、帝国理工学院格兰瑟姆研究所联合主任马丁·塞格特(Martin Siegert)手中接过象征15校合力的峰会旗帜。

峰会颁奖仪式COP26现场

峰会的圆满落幕并不代表全球气候治理和青年气候行动的终结。

2021年10月28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的《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和《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中,“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被作为中国为世界做出的贡献之一而载入文件。

2022年,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非洲埃及举办,联盟位于非洲的盟校斯坦陵布什大学将在秘书处协助下承办下届峰会。联盟将继续依托清华大学的雄厚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充分调动成员高校积极性和能动性,通过战略研究培养青年科研创新的敏锐度、通过对话交流帮助青年把握全球治理的纵深度、通过教育培训提升青年国际视野的宽广度,为培养全球青年碳中和领军人才贡献力量,为塑造零碳未来提供不竭动力。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开拓全球公卫创新合作

在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以下简称“卫健学院”)2021年国际学术顾问委员会年会上,学院国际学术顾问委员会外方主席、戈登和贝蒂摩尔基金会主席哈维·芬伯格(Harvey V. Fineberg)表示,“短短一年中,学院发展的深度、广度、速度,都让人目不暇接,印象深刻”。

卫健学院诞生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之际,快速发展于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加速建设之期。自成立伊始,卫健学院以“建设世界一流的公共卫生学院”为使命,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拓展全球合作,主动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努力开创全球公共卫生合作新局面,以“史无前例”的发展速度,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2021年4月2日,卫健学院举办建院一周年庆祝活动

举办世界卫生健康论坛,贡献清华智慧

2021年,新冠肺炎病毒在全球持续反复,病毒变异频繁,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安全,给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清华大学发起世界卫生健康论坛,旨在为全球各界搭建交流平台,为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智慧。

11月20日,首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在清华大学拉开帷幕。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时刻,清华大学举办世界卫生健康论坛对于深化抗疫交流合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很有意义。

为期两天的线上论坛以“建设有韧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主题,包含四场全体大会、一场青年论坛。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专家学者等约150人通过视频连线深入交流研讨,50余位全球知名学者、国际组织负责人、国际智库专家、优秀企业家作为演讲嘉宾和讨论嘉宾,围绕“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全民健康覆盖”“大流行应对准备”“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确保人类健康”“大数据时代的卫生健康——新技术、新方法、新趋势”等议题,带来32场高水平主旨报告,共同探讨疫情影响之下全球公共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当下和未来,通过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全民健康覆盖的实现。

本次论坛受到全球范围内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各类媒体平台传播总量达数百万;四场全体大会及一场青年论坛全程全球双语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40万人次。

2021年11月20日,首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在清华大学成功揭幕

积极搭建全球合作网络,服务人才培养

2021年4月21日,卫健学院在线举办“全球公共卫生院长论坛”,多位国际知名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专家和行业领导者、青年学子围绕“变化世界中的健康、创新与合作、公共卫生新生代”这一主题,共同就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国际合作等关键议题深入探讨,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及卫健学院未来发展献计献策。

邱勇在论坛的讲话中指出,“大学应该承担起为世界培养人才的使命,希望万科卫健学院能够为人类的公共健康事业培养专业化、国际化、跨学科、高层次的领袖人才”。

在过去的一年中,卫健学院继续与多所全球顶尖公共卫生学院积极探讨战略合作,力图通过学生交换、教师互访、科研合作、海外实践等形式全方位助力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与提升。希望通过合作,更好地培养致力于服务社会、服务人类,愿意投身于未来全球公共卫生健康事业的研究者、实践者、领导者。

2021年4月21日全球公共卫生院长论坛在线召开

2021年12月2日,在杨斌和哈佛大学教务长艾伦·嘉博(Alan M. Garber)的共同见证下,卫健学院院长陈冯富珍代表卫健学院与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米歇尔·威廉姆斯(Michelle A. Williams)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此次合作不仅标志着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全面启动,更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之际,中美两所知名高校共同推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历史性举措。

2021年12月2日,卫健学院与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卫学院在线签署合作备忘录

为更好地应对全球性挑战,卫健学院和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发起了全球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联盟,旨在推动双边或多边的研究和创新,培养未来的公共卫生领导者,促进成员大学、非营利组织、政府组织以及行业之间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在解决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上发挥全球高等教育的领导作用。2021年12月9日,联盟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来自亚洲、美洲、欧洲、澳洲、非洲的10位知名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作为创始成员出席。

2021年12月9日,全球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联盟第一次筹备会议召开

这一年中,卫健学院还精心组织开展了第八届国际公共卫生硕士(IMPH)项目。来自10个国家的卫生管理部门、高校和医院等单位的15名国际学生顺利入学。该项目自2014年开始实施,将基础医学、健康管理和社会医学等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汇聚一堂,致力于培养发展中国家公共健康领域领导者,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卫生健康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至今已累计培养了144名来自37个亚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国家的优秀学生。

汇聚全球健康智慧,促进学院全面发展

卫健学院国际学术顾问委员会于2020年10月20日正式成立。首届国际学术顾问委员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与戈登和贝蒂摩尔基金会主席哈维·芬伯格(Harvey V. Fineberg)分别担任中方与外方联合主席。首届顾问委员会由34位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知名专家学者、世界知名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非政府组织领导、政界领袖、杰出企业家、我国政府及公共卫生部门领导人组成。顾问委员会包含18位中方委员与16位外方委员。

2021年11月10日,卫健学院2021年国际学术顾问委员会年会暨学科建设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这是学院国际学术顾问委员会成立以来的第二次会议。25位中外委员和特邀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会。

专家委员们一致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再一次凸显了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清华大学拥有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学院在过去一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促进国内外合作,在特殊的历史节点上,共同促进全民健康覆盖,为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并肩携行。

2021年11月10日,2021年国际学术顾问委员会年会暨学科建设发展研讨会举办

凝智聚力共塑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平衡包容未来

在2020年第一届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上,邱勇在谈到大学如何助力人工智能治理发展时指出,“大学作为人类科技文明的重要策源地,不仅要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技术前沿努力突破创新,也要践行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塑造良善的人工智能价值与伦理,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工智能国际治理体系。”

成立于2020年4月的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由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薛澜领衔,面向人工智能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政策需求开展研究,旨在应对人工智能在快速发展中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提升清华在该领域的学术与政策影响力。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和治理领域的“三驾马车”布局和“科研矩阵”初步形成,自成立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有力地推动了人工智能治理国际交流与合作。

汇聚跨学科高水平人工智能专家团队 为中国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2021年4月22日,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研究院举行了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资深顾问、战略合作与发展委员会聘任仪式。姚期智、张钹、戴琼海、高文、张亚勤、龚克、苏竣以及约兰达·吉尔(Yolanda Gil)、斯图尔特·拉塞尔(Stuart Russell)、温德尔·瓦拉赫(Wendell Wallach)、克里斯托夫·吕特格(Christoph Lütge)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受邀担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形成了一个来自国内外、校内外、跨学科的人工智能专家团队,推动研究院开展各项深度研究工作,提升清华大学在该领域的全球学术影响力。

杨斌在聘任仪式上指出,“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人工智能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聚焦人工智能前沿科技,探讨发展与治理,谋划智能未来,这正是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主题“自强成就卓越,创新塑造未来”的应有之义。“

与会专家合影

面向学术前沿和国家需求 为人工智能治理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咨询和对策建议

研究院积极发挥高校智库的科研优势,以期能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产出新观点,新思路,助力人工智能敏捷治理体系的建构,推动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体系的建设。研究院院长薛澜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参与制定并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文件旨在将伦理道德融入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为从事人工智能相关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相关机构等提供伦理指引。由研究院编写的《2020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成果文件(中英文)》送呈外交部、科技部和工信部,文件在G20峰会期间发放。此外,研究院编印了三十期《人工智能国际治理观察》,收集编摘国外专家学者和研究智库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最新观点和前沿研究,受到科技部、工信部等相关部门的关注与好评。

推进国际学术交流 构建人工智能治理合作的专家网络

研究院专家积极出席人工智能治理领域重要国际论坛,定期邀请外方学者参与研究院的学术活动,交流国际治理智慧、分享学术前沿成果,并与世界一流高校、国际智库、国际组织开展沟通合作。目前,研究院已与包括慕尼黑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所(IEAI)、剑桥大学未来智能中心(CFI)、新加坡管理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治理中心等高校人工智能相关机构,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博古睿研究院、人道主义对话中心(HD)等国际智库,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电信联盟(ITU)、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等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沟通合作伙伴关系。

研究院通过共同举办国际学术研讨活动来深化交流与合作,如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共同举办“人工智能与国际安全项目”第四轮线上对话,以及邀请外方学术委员、国际知名专家参与“走向智慧治理:人工智能治理中的政府、企业与公众”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有力地推动了人工智能治理合作专家网络的建设。与会的外方专家均认为,研究院为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学术交流搭建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国际平台,未来愿同研究院开展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治理合作专家网络的建设。

“人工智能与国际安全项目”第四轮线上对话与会嘉宾合影

“走向智慧治理:人工智能治理中的政府、企业与公众”国际学术研讨会掠影

打造品牌活动 创办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领域高端国际会议

2021年12月4-5日,由清华大学主办、研究院承办的“2021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论坛以“如何构建一个平衡包容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为主题,探讨构建适合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治理体系,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为论坛的国际支持机构,并邀请慕尼黑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所(IEAI)、剑桥大学未来智能中心(CFI)、人道主义对话中心(HD)等在内的国内外十余家机构共同协办。

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汪永清应邀出席本次论坛,并在致辞中指出,“面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国际社会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应对,不断提升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水平。”邱勇、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出席论坛并致辞。

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20个国家的70余名重要国际组织代表、国内外权威专家学者、科技企业代表、政府部门代表出席,为各方参与人工智能治理搭建一个开放对话的平台,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与共识,受到国内外各界普遍关注与认可。海内外40余家媒体,60多位记者参与,推出报道160余篇,直播环节收看人次累计达300万,微博相关话题传播超过200万次。

搭建国际青年交流平台 助力学校人才培养

青年正站在塑造人工智能技术未来的前沿,是促进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研究院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共同举办“AI促进可持续发展青年创造营”,邀请了包括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在内的10余家学术机构和10余家企业作为支持机构。

创造营历时6个月,活动同期开设30余场“大师公开课”,邀请了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的40余位顶级专家学者、联合国系统代表、企业代表为学员带来人工智能技术的权威解析,剖析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挑战以及创新和治理的最佳实践。

创造营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300多名青年报名参加,其中80%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学员通过组队方式,提交了一系列高质量的“AI4SDGs创新解决方案”,例如,由中美两国学生组成的Aket团队提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一个根据食物变质日期灵活调整定价的系统,从而有效减少食物浪费。由来自中国和英国的学生组成的Lumos团队则提出设计一个帮助盲人录制视频的APP,从而让盲人群体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世界分享生活点滴。

创造营决赛于11月16日通过线上方式举行,最终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和“最具创新”“最佳国际协作”两个特别奖。在赛后采访中,一等奖获奖团队队长,来自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宋国俊表示,“创造营让我不仅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志同道合的伙伴,同时还让我们可以与经验丰富的专业导师一起协同创新,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创造了新的设想。创造营让我成长为一个更有领导力,思辨更加前卫且成熟的人。”该团队成员、来自菲律宾德拉萨大学的蔡美莲(Madeleine Tsai)表示,“在学习过程中收获很多,对于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促进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很开心通过创造营可以跟世界各地的优秀青年交流,互相鼓励进步。”

决赛与会人员合影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引领国际教学合作创新

“大学应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高等教育创新。”这是2021年12月9日邱勇在2021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提出的倡议。

正如邱勇所说,清华大学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不断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层次。2021年以来,清华大学积极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方式,推出全球融合式课堂和全球公开课,推动全球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向深向实展开。

为携手构建更开放、更融合、更具韧性的大学,共同推动世界高等教育变革,2020年12月11日,清华大学发起成立世界慕课联盟,担任联盟首届主席单位,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担任联盟创始主席。联盟由来自6大洲14个国家的17所大学与3家在线教育机构共同创立,围绕合作教学、能力建设、知识共享与公众宣传开展实践与探索,携手应对新冠疫情背景下智能互联网时代对全球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秘书处设在清华大学。

一年来,联盟围绕合作教学、能力建设、知识共享与公众宣传开展了一系列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经2021年世界慕课联盟理事一致通过,将联盟更名为“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

创新合作教学, 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全球广泛共享

全球融合式课堂(Global Hybrid Classroom)实现海内外大学生“同堂上课”。2021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依托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发起全球融合式课堂项目,通过在本地创建全球化的课程,克服疫情带来的学生互访困难,为更广大的学生创建了具有全球视野的课堂,促进不同文化、学科知识背景学生间更便捷、更深层次的交流。

全球融合式课堂已在2021年春、秋两个学期相继成功开展,清华大学向境外高校开放了49门课程,400余位境外学习者加入,同时清华70余位学生加入了境外高校课程学习,实现了海内外大学生“同上一堂课”,并积极探索学分互认。

全球融合式课堂线上互动

杨斌谈到:“一个人在校园当中能够遇到的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观察对象的可能性毕竟是有限的,但靠着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却可能开辟富有想象力的空间、指引更加宽广的道路,涵养与共心智,深植与共教育,让面向全球体认的教学、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长先走起来。”

一位来自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生表示:“融合式教学模式既保留了传统课堂的交互,又带来了便利性,在线学习能够让我远程参与和教授的实时交流,我的课程学习体验非常丰富”。

此外,丰富的、高质量的慕课资源通过联盟的合作机制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共享,美国、俄罗斯、泰国的慕课课程陆续登陆我国在线教学国际平台,中国的课程也得到了来自联盟内外大学与在线教育机构的广泛关注,并正在探讨下一步的深入合作。

加强知识共享与能力建设,推动开放合作与创新

2021年4月,在联盟秘书处承办的2021大学校长全球论坛分论坛“重思在线教育的未来与新使命(Rethinking the Future and New Mission of Online Education)”论坛上,25位国内外知名大学校长相聚“云端”,共同展望新常态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与创新变革。与会大学校长呼吁全球高等教育积极投入到国际合作中来。

陈旭谈到:“全球大学建立更紧密牢固的伙伴关系,才能化挑战为机遇,才能增强民众的信心,才能促进彼此的合作,才能发挥人类的最大潜力。”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副校长贾斯珀·诺斯特(Jasper Knoester)、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副校长斯蒂夫.弗林特(Steve Flint)等多位校长表示,与过去相比,当下的国际合作比以往更为重要。美国莱斯大学校长李达伟从校长领导力角度补充认为,未来高等教育更需意识到国际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大学校长不仅需要有充分的合作精神,还要采用有效的合作方式,发挥自身领导力和领导智慧,创造性地协调和应对复杂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高等教育发展之趋势。

2021年联盟秘书处启动在线教育对话,进一步加强中外大学在线教育管理者的交流与合作。来自联盟内的上海交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蒙古科技大学等高校与联盟外的香港科技大学、朱拉隆功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及机构的专家学者们,就高等教育创新、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及融合式教学等话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探讨,并为机构间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全球公开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清华大学正在以自身的探索为高等教育提供新的视角与路径。有了全球融合式课堂的经验,清华大学又持续摸索出更丰富的课堂形式,全球公开课就是一例。

2021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开启8门全球公开课(Global Open Courses),利用线上线下融合式方式面向全球开放。课程主要采用英文讲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注册部分或全部课程内容,在线参与实时交互式课程。同时,课程通过China Daily、学堂在线国际版、清华大学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等渠道,向全球学习者直播。截至目前,全球公开课吸引了全球超630万人次学习者。

课程围绕影响人类命运的重大议题展开,包括“摆脱贫困的中国道路”“冬奥会与冰雪运动”“碳中和视角下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 “科技企业的创立与成长” “未来汽车”“中国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 “积极心理学”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摆脱贫困的中国道路”授课教师

“冬奥会与冰雪运动”授课教师

“碳中和视角下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授课教师

“科技企业的创立与成长”部分授课教师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李稻葵表示:“在此时此刻传播中国减贫的经验有两个重要的意义,首先减贫是人类的大事,中国在这方面作出的是杰出的贡献,我们必须要在国际上多讲我们的贡献;我们通过中国减贫成功这个案例来讲中国体制与中国治理的一些经验,这在国际上是可以得到借鉴的,中国能够提供中国的方案与中国的智慧。”

全球公开课课堂

当前,2022北京冬奥会即将开幕,北京将再次迎来世界瞩目。 “冬奥会与冰雪运动”课程授课教师之一、清华大学杰出校友、2022年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说道:“冬奥会是一个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热情好客、负责任态度和开放态度的很好机会,通过清华全球公开课这个平台,可以向国内外学习者推广冬奥会的理念,让更多人理解和感受冬奥会。”

扩大与其他国际机构合作,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传播

2021年10月,联盟秘书处发布2021 SDG开放创新马拉松挑战赛的“教育公平”与“终身学习”两个赛道,整合并建设相关在线学习资源,组织全球学生开展学习与合作实践,增强青年对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的认识。11月,联盟与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合作,推广全球青年零碳未来峰会,并共同建设慕课课程,扩大“碳中和”与“碳达峰”的科学传播,持续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传播。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教育部指导并推出了“爱课程”和“学堂在线”两个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联盟。目前,国际平台已免费向世界各国学习者提供900余门多语种课程资源和必要的教学服务。

站在2021年新的历史高度上,清华人深入思考大学与开放、大学与创新、大学与思想、大学与公益、大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重思大学的意义、价值和使命,并面向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发出建设更开放、更融合、更具韧性的大学的倡议。一年一度花开盛,风光不与彼时同。未来,将会有更多院系单位更广泛地参与到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人工智能治理、在线教育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回应人类关切问题,肩负大学责任,为应对人类挑战作出更大的贡献。

(供稿单位: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

(清华新闻网1月23日电)

编辑:李含 邱收

审核:周襄楠

2022年01月23日 10:45:19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