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交流合作 - 正文

清华博士 社会实践到新区

大多是90后 均为各专业领域佼佼者

来源:渤海早报 2015-6-10 刘长海

  2015年3月,滨海新区政府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签署“共建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天津滨海新区试点基地协议”。随即,新区各功能区在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共征集到20家企业44个项目,涵盖生物医药、机电装备、电子信息、金融、通讯等重点领域。新区科委从征集到的44个项目中,最终推荐32个项目供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选择。目前,博士研究生的项目选择已经基本完成,即将来到新区开展项目实施,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新区科技创新服务。

曾崇济

尽情感受天津魅力

  1991年出生的曾崇济来自革命老区井冈山。2007年9月,他从吉安市第一中学考入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读研究生。此次他将到天津市博瑞特旅游观光火车有限公司,实施“车辆悬挂系统提升改造”项目。

  曾崇济告诉记者,自己虽然是井冈山市人,而且也没到过天津,但从小到大对天津都不陌生。“在读小学的时候,对天津的印象是,从家里到学校的路上,经常听到喇叭叫卖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和天津大麻花。”曾崇济说,上了初中之后,对天津的印象是课本上的直辖市,周总理的母校所在地;认为天津人文武双全,既有“精武元祖”霍元甲,又有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高中时,了解到近代天津作为清末时期直隶总督驻地,是李鸿章等开展洋务运动的主要基地,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同时国内外有很多名人曾寓居于此,如梁启超先生、美国前总统胡佛等。

  进入清华读研之后,曾崇济慢慢发现天津对清华有着深刻的影响。1914年冬,当时寓居天津的梁启超先生受邀来清华演讲,讲题为《君子》,以乾坤两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阐发了君子之义,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演讲之后,学校即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作为校训,刻制在校徽之上。此外,“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是天津市人,是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

  “到清华读研的第一年,有一次需在天津站换乘,出站即见到了天津的母亲河——海河,记忆尤深,可惜当时没有时间进一步感受天津的魅力。”曾崇济说,非常幸运,在今年的博士生暑期实践中,他着重关注了能源专业相关的行业项目,注意到天津的博瑞特观光火车公司的项目是提高电动车的悬挂系统性能。经联系调研,发现博瑞特公司在动力选择上既有传统的柴油发动机,也有更为节能环保的蓄电池组和燃气发动机。

  “我对新能源车辆的发展较为感兴趣,因此希望能通过此项目进一步学习到新能源车辆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希望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曾崇济说,他希望能够在盛夏的7月至8月中旬的6周时间内,深入企业生活,切身实地感受天津的魅力。

门小骅

曾从北京骑到新区

  门小骅是河北邯郸女孩,本科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校成绩始终是班级第一,荣获过三次国家奖学金,五次校一等奖学金,两次校优秀学生标兵及优秀团员,曾获全国大学生数据竞赛北京市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优胜奖。2013年作为北京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毕业,随后就开始了在清华经管的博士生生活,并于第一年暑期顺利通过了博士生资格考试。此次她将到天地图(天津)有限公司实施天津滨海地理信息创新园项目。“我平时会经常到天津,对天津还比较熟悉,但主要集中在市里。最早接触到滨海新区,还是因为本科舍友是塘沽的,知道有北京到塘沽的城际,知道塘沽有美味的海鲜。”门小骅对记者说,真正开始认识滨海新区应该是在今年清明节,她和小伙伴们从北京骑行到天津,一路骑来饱览沿途风光,才知道原来天津市区之外还有这么一个现代化的区域,也暗下决心有机会一定要来滨海新区好好转转。

  “正巧今年的暑期实践基地中有滨海新区的项目,我就毫不犹豫地填报了第一志愿。”门小骅说,她读的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个涉及领域比较广的综合型学科,如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社交媒体、行为科学等,不管在学术界还是实业界都是近年来一个重要和热门的领域。此次选择滨海地理信息创新园,主要还是从专业方向出发,“如何有效地从海量信息中挖掘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一直是我很感兴趣的技术问题。”门小骅说,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创新园区会给她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和应用所学知识的空间。

杜军

让所学应用于产业发展

  杜军来自河北涿州,本科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之后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此次她选择的是天津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遥感数据大数据挖掘”项目。

  “以前,我对滨海新区了解不是很多,只是直观地认识到滨海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航运中心。去年国家提出‘京津冀一体化’,我才一点点对滨海新区有了深入的认识。”杜军说,现在滨海新区已经在航空航天制造业、新能源、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等很多领域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发展非常迅速,相信在“京津冀一体化”政策下,滨海新区的各方面优势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引擎作用。

  杜军告诉记者,现在她研究的方向是空间信息网络资源配置,该网络主要是由卫星、浮空平台包括飞机飞艇,以及其他航天器构成。“滨海新区实践基地的项目很多都是面向高新技术,包括北斗智能车载平台、遥感数据、机载无线电罗盘等。高新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创新,这与博士生做学问的要求是一样的。”杜军说,她选择了遥感数据大数据挖掘项目,这与她之前研究的方向既有关联又有区别,她所在的实验室有很多数据挖掘方面的研究基础,她希望能够通过实践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卫星遥感数据的分析当中;另外,高效的网络资源配置是为了更有效地获取探测数据,有利于对数据进行深入的信息挖掘,相信通过在滨海新区实践中对遥感数据的分析研究,也能为她自己的网络资源配置研究带来全新的视角。

  “能够将自己所学真正应用于这些切实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产业项目,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我相信这是每一个清华学子的理想。”杜军表示。

朱路

芯片助力药物筛选检测

  朱路是地道的天津人,2004年考入天津大学,就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8年继续攻读天津大学材料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材料。201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跟随杜亚楠教授从事有关组织工程与生物材料方面的课题。此次他选择的是天津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的“药用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与开发”项目。

  “生物制药是滨海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而且有雄厚的基础。”朱路说,他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构建体外三维组织阵列芯片用于高通量药物筛选。通俗的说,就是在体外人工培养出许多个 “微型组织”,并将这些“微型组织”集成到一块手掌大小的芯片上,利用这一芯片实现在体外大规模筛选检测药物的目标。虽然只是一块“巴掌大”的芯片,却涉及组织工程、细胞生物学、药学、材料学、机械自动化等多个领域,是不折不扣的多学科交叉产物。并且在他看来,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有可能改变长久以来人们研发和评价药物的方式,有望显著降低药物研发成本,提高药物评估的准确性,为促进针对重大疾病的新药开发提供强有力的评估工具。

  “清华大学医学院杜亚楠教授一直致力于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生物材料、微纳技术等多个领域,通过整合组织工程、细胞生物学、药学、材料学、机械自动化等领域相关技术,于近期成功建立一系列基于特定病理和生理的三维微组织芯片。”朱路说,他在其中的主要工作,是对芯片中的核心材料即微型生物支架材料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和优化,这不仅包括材料本身的制备、加工、运输、保存,也需要充分考虑材料对于细胞的影响,特别是细胞抗药性的影响。

  “不夸张地说,‘微型组织芯片’有望作为核心技术取代现有二维细胞模型以提高药物筛选和评价的准确性和成功率,为促进针对重大疾病的新药开发提供强有力的工具。”朱路说,这种三维微组织芯片的建立,辅助以“小分子化合物库”和全自动化高通量药物筛选工作站,将产生一系列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创新技术,并有望发现若干新型抗肿瘤和抗肝炎先导化合物和药物作用靶点,推动最终实现不依赖于动物模型的药物开发。

来新区社会实践的清华博士多为90后

  据了解,在已经选择项目的研究生中,全部是各专业领域的佼佼者,而且大部分是90后。他们将承担新产品开发、科研项目论证及前期研究工作;结合专业所长,参与辖区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及设备维修,解决技术难题;发挥自身优势,对技术人员、工人和管理干部进行技术和管理培训;通过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座谈会、撰写调研报告、翻译技术资料等,传播新理念、新思想和新知识。

 

2015年06月10日 14:10:26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