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邂逅泥土:清华硕博下基层 信仰照亮奋斗路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6-7-4 王家乐
编者按:95年的峥嵘岁月,95年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涌现出了一批在革命战争年代,流血牺牲作出卓越贡献的英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改变当地落后面貌的劳模;正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在基层,创造优良业绩的身边党员。在党的第95个生日到来之际,“青年之声”特别推出“向共产党员看齐”纪念建党95周年系列报道,聆听他们感人的故事,走入这些你我身边这些优秀党员的内心世界,学习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垦荒”的精神品格。
“7月,我在宁夏吴忠的扁担沟镇等大家!”6月29日,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2016届学生毕业典礼上,金鹏剑如是说。
高学历毕业,有人留在学校当老师,有人去研究所搞科研,有人进机关当公务员,也有人去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做分析师,而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金鹏剑,选择了下基层。今年毕业后,他将到宁夏吴忠市扁担沟镇进行服务工作。
攻读学位、投入工作、自主创业、出国深造……在众多的毕业去向中,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坚定了扎根基层的信念?
以理想的态度,走进真实的世界
“去基层工作的决定是我在深思熟虑下逐渐清晰和笃定的,我只投了这一份工作!”金鹏剑坚定地说。在清华校园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祖国的人”。光靠北上广的繁华,代表不了中国的富强;中小城市的高速发展,才能真正有力推动中国的复兴。
金鹏剑在校期间曾多次带队进行实践调研,足迹遍布祖国多地:贵州、陕西、甘肃、宁夏、浙江、福建、上海、天津、浙江、重庆……“光在宁夏我就做过四次专题调研,那里的各个市和县我都走过”。金鹏剑深入各地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当地发展建言献策,累积完成的调研报告达十余万字。
踏实,谦虚,靠谱,这是身边导师和同学对金鹏剑的评价。“我认为自己的性格比较适合在基层工作,乡镇是所有政策的最终落脚点,也是直面百姓群众的第一线,了解基层最好的地方就是在乡镇工作服务”。
金鹏剑的一位老师曾对他说,去基层,就是以理想的态度,走进真实的世界。“用所学知识解决百姓遇到的实际问题,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价值,也让受惠人的生活因此而变得更好——这是我的最大目标”。
作为清华大学优秀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金鹏剑对基层工作有着“经世济民”的情怀。
“是清华赋予我努力追求并实现这种情怀的勇气,它不仅教会我掌握知识的方法,更启发我对生命意义进行思考,对所处社会、所在世界进行审视”。金鹏剑说,“作为清华学子,我们享受了国家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应该努力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践行我们的承诺,精益求精!”
29岁的金鹏剑于2005年入党,是一名有着11年党龄的“老”党员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政党,如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在金鹏剑看来,每个人都应该铭记我们为什么而出发,不忘初心。“做,就要做一个对社会真正有价值、有贡献的人”。
从感动到回馈,11次献血无偿奉献
“若干年后,我惟愿以对社会的贡献来报答清华对我的培育之恩”。2008级环境学硕士王佳明在自己的毕业论文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刚刚毕业的他即将回到家乡——四川进行基层服务工作。
王佳明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普通农民,2008年北川地震时,他正在读高三,“作为班长组织同学们撤离的那一刻我就决定,要让自己未来的人生过得有价值、有意义!”
“在地震的第二天,很多清华师生主动请缨为地震灾区献血。当时清华的献血量是北京运往灾区总献血量的六分之一,从中午开始,持续到凌晨1、2点还有很多人排队”,王佳明说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触动。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坚持参加无偿献血,到目前为止已经11次了,每次看到血液从我的身体里抽出,脑海中都会浮现老师和同学们献血的场景,我经历的种种磨难不断地提醒我:一定要学会感恩!”
王佳明无数次对自己说,要倾尽所有力量,感恩大家,回报社会。在他看来,自己能经历地震一直活到现在,生活从无到有,再到走进清华,更要珍惜眼下的生活,努力回报社会——他希望能像清华的老师和同学们在地震时站出来帮助自己的家乡一样,去到基层服务、帮助更多的人。
“我很敬佩话剧《马兰花开》里的邓稼先学长,为了国家利益奉献自己,甚至是牺牲,这种崇高的精神一直感召着我,我希望能做像他一样伟大的人。所以我选择返乡,具体去哪个部门、做什么工作,对我来说并不重要”。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王佳明知道,自己上党课时曾听到的这句话永远也不会过时。“这几年的生活、学习让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希望等我白发苍苍的那一天,回首这几十年不会觉得有遗憾”。
远行、服务、奉献,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起努力,基层工作的道路上并不孤单”,和金鹏剑、王佳明一样,电子系研二学生孙晓峰也坚定着毕业去基层的想法。孙晓峰是内蒙古人,出生于西北的小乡村,成长于基层的他更能理解老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大学毕业后,我曾在宁夏吴忠红寺堡镇挂职体验了一番,也正是那段经历让我坚定了这个选择”。孙晓峰回忆,当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当地社区改造、危房危窑改造工作,“这些便民福利都是国家政策或地方父母官努力争取来的资源,但在政策落地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来自民众的困难”。
为了努力将项目推进下去,负责人会克服万难协调各方关系,解决各种矛盾,甚至不计对个人利益的损害,以公为大,以造福百姓为目标。“基层体验让我更加清晰、真实的看到了基层公务员身上的伟大和感动,尤其是在宁夏基层工作的王忠强学长,他总是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即使承受着偏见,也依然坚守,哪怕就为了一件小事”。
被需要,是一种幸福。在真正体验并参与基础性乡镇建设工作后,孙晓峰慢慢体会到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想法,改变一方百姓的生活,就是这份事业的意义所在,也是一件特别荣幸的事儿。我觉得它值得我去奋斗终生!”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从来不只是说说而已。这是青年党员们对自己的承诺: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用实干为基层做一些有意义的改变。
个人的成长需要不断磨练积累,而最好的锻炼就是在基层,脚踏实地努力才能走得踏实、走得更远。
当青春邂逅泥土,青年党员们用信仰照亮“中国梦”的奋斗之路,将理想铭记在心,纵有波折,依然不改初心,砥砺前行。
编辑:苑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