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与国内五所知名大学联手力促产业逆势蝶变
该州每年提供1000万元以上科研经费
来源:《青海日报》8-11 马振东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近日诚邀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青海大学五所高校主要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先后到乌兰县茶卡盐湖、乌兰县莫河农场福牛基地、希里沟藜麦种植基地、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青海大学水肥一体化枸杞种植基地、柴达木绒山羊种羊场等地考察,意在借助国内五所一流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的有利平台,把柴达木盆地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高校创新创业的家园、科研培训的基地、成果转化的沃土。
考察、交流、碰撞深度合作的火花,双方在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设立院士工作站和重点实验室、构建“政产学研用”战略联盟方面达成共识,共同培育发展海西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校地创新发展合作样板,力促海西优势产业在“逆势”中转型蝶变。相关院校已与海西州部分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记者了解到,今年双方将重点推进三个重大项目:利用清华大学与青海大学开展的太阳能回收碳纤维技术研究成果在海西打造我国大型的飞机碳纤维回收及飞机回收产业基地;利用清华大学研究的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电能大规模存储和高效转换,全面提升光热发展稳定性和转化率,促进海西光伏产业和关联产业快速高效健康发展;改进玻璃生产工艺,生产微晶玻璃,并与现有镁系、硅系、锂系材料一起推广使用,提升海西新材料产业制造水平。此外,双方还将共同开展太阳能多光谱利用技术和“天河工程”研究。
目前,青海大学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产业发展研究院,青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柴达木分院、青海海西青大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已正式挂牌成立。由青海大学与海西州共同成立院士工作站和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组织研发团队重点开展资源再生利用、储能、提高太阳能发电效率的技术产品研发工作,海西州每年提供1000万元以上科研经费。
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东理工大将在“十三五”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海西的历史文化、区位、资源、特色产业优势,以教育合作、科技合作等方式,在决策咨询、科技成果转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高原特色农作物种植及深加工、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教育医疗合作、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海西在人才引进、技术引进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