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内铁路上的清华故事:在这里读懂中国名片
来源:光明教育 2016-10-18 邓晖 舒波 哨哨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一支由不同专业的五名同学组成的清华大学研究生实践队伍踏上了前往非洲大陆的航班,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9200余公里外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路桥共建的肯尼亚蒙内铁路实践基地。他们的一小步,却是清华大学博士生必修社会实践第一次走出国门。自80年代开始,利用暑期开展长达数周的必修实践已经成为清华博士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而这次是这堂必修课正式走出国门,课堂则变成了“一带一路”上的中资企业在建项目,他们将面临着要在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与来自于非洲大陆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开展调研和工作。
等待他们的,是纵横于肯尼亚大地的蒙内铁路。这条全长472公里的铁路联通了肯尼亚第一大港口城市蒙巴萨和首都内罗毕,是肯尼亚百年来新建的第一条铁路,也是第一条海外全中国标准铁路。作为东非铁路网的咽喉,这条铁路的修建未来将使肯尼亚的GDP增长达到8%,也使其成为了非洲大陆上的一条经济脉搏。蒙巴萨驶往首都内罗毕将从过去超过19小时缩短为4个小时。
今年清华的首次研究生海外实践就在这条铁路上启动了。为了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培养满足国际化需求的人才,清华与蒙内铁路的承建方——中国路桥工程携手,签订了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试点基地的合作协议。
一堂终身难忘的必修课
肯尼亚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优势,成为“一带一路”在非洲唯一的支点,在中非合作框架中占据重要战略作用。由于长期受到英国殖民的影响,外来文化与土著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造就了复杂的肯尼亚。
内罗毕是这一切的缩影:靠左行驶的道路、完整的英式法律体制、理想化的西方礼仪范式,还有路边赤裸的红土、原始粗糙的陶器、模糊的行政规程、瞄准程序漏洞的律师,这一切在内罗毕都共存着。不断推进的全球化发展以及当地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突,使得肯尼亚的文化环境日益复杂,这也使得蒙内铁路的建设中出现了各种困难。
来自经管学院的硕士生王晓亮学习的方向是管理学,这一次,他带着“属地化管理”的研究课题来到内罗毕。在中国路桥蒙内铁路项目工作人员中,肯尼亚当地雇员比例超过90%,投身于铁路建设的非洲工人就有接近3万人。
王晓亮很快就发现,中国施工团队初入非洲大陆时容易陷入“照搬国内办法”的管理模式,并不能与当地工人的文化环境和习惯契合。而他在项目中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访谈和交流,收集各个工区在当地雇员管理上的优秀范例,进而提炼和总结出适用于当地员工所在文化、法制环境的管理模式,并积极参与到中国路桥工作为肯尼亚当地培养铁路运营人才开展的专项工作中。
材料学院的博士生韩金鹏在钢材招标的工作中承担了主要工作。这次钢材招标的工作并不容易,6家钢材供应商都会针对每个标段给出37个不同的报价,为了比较各家钢材供应商的报价高低,韩金鹏用自己对于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箱线图法和加权平均法两个方案,利用Excel软件中的SUMPRODUCT函数实现了自动评分功能,在一小时时间内完成超过1000个价格的宣读与录入工作,最终顺利完成了招标任务。
“海外铁路建设一线跟学校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是真刀真枪的工程,而不是理论模型。”韩金鹏感慨到,“做科研的时候,我们都讲要发挥不怕失败的精神,不断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新现象,发展新理论。但是做工程项目,责任重大,做决策时会更慎重一点,讲究成功率,尽量少走弯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水利系的博士生吴韬则参与到了中国路桥内马铁路项目的立项科研课题中。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吴韬深刻感受到了历史变迁为祖国复兴带来的战略机遇。
与蒙内铁路并行的,是殖民地时期原由英国人建造的英制米轨建造的铁路,而中国正在建造的铁路标准为1.435m,这是肯尼亚历史上第一次这样宽度的铁路,英制米轨只有1m,因此新建的这条标准铁路能够大大提升当地交通的运力,解决物流的重大问题。
“就像这条米轨,一百年前,英国人用武力获得制定世界规则的权力,现在终于轮到中国人用援助与和平试图重建世界的秩序。”但是吴韬在参与实践时,从其他工程师那里了解到,在立项之初,不少肯尼亚人对于用蒙内铁路替代原有英轨表示不理解。中国企业则用一系列的“中国力量”打消了当地人的质疑:为了减少铁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路桥公司专门建起净高6.5米的桥梁式通道,让身高5米多的长颈鹿也能顺利通行;为了提升肯尼亚工人的生活质量,中国企业专门建立了一片区域引进当地小吃,使得在标段中工作的非洲工人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获得方便的美食,“很多非洲工人都把那片区域戏称为中肯友谊街”队员黄一鹤回忆。
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理解,最好的老师就是亲身去实践。
在这里认识非洲,理解中国
在刚刚抵达内罗毕时,对于队员们而言,这块野性的非洲大地上的一切都略显陌生。之前他们中的大多数对非洲的印象,大部分来自野生纪录片:一望无际的草原、自由自在的野生动物,以及落后的基础设施与医疗条件。但到达内罗毕之后,这里完善的城市规划和现代化的产业经济让队员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在六周的实践里,队员们对中国在肯尼亚的建设工作有了零距离的体验。通过一次次的培训,将中国先进的工程技术知识带给了肯尼亚的工人和工程师们。当中国派去的工程师英语不过关时,队员们便充当起了“翻译官”,字斟句酌地将专业知识翻译给当地员工。在与当地工人们的交流中,队员们开始逐渐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文化,也开始思考我们所处的全球环境。
“从前在学校写过一带一路的论文,写完了也觉得特别虚,”在清华读公共管理专业的“文科女”黄一鹤在没到非洲实践之前,对新闻中所说的“中国力量”感受并不真切。“习惯了在国内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家乡和城市一天一个样,觉得这种发展速度再也稀松平常不过了。”
然而,当她第一次到蒙内铁路标段进行踩点时,却感到深深的震撼。“在那样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中,一座座大桥的建立将横亘在山谷中的天堑变成了通途,而且是在那样短的时间之内完成了非洲国家数百年无法实现的目标。”
六周实践在紧张和忙碌中显得格外短暂,队员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在肯尼亚的所见所闻,更深刻地理解了在中非合作与“一带一路”推进作过程中,我们的国家所做出的努力。目睹了蒙内铁路的建设,队员们更加坚定地相信,肯尼亚将借着“一带一路”的良好发展态势,继续前行,与这条战略线上的其他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共同体。
作为本次海外实践项目的推动者之一,清华信息学院副院长张小平表示,希望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入到“国家战略的一线、最先进生产力的一线、基层政府的一线”,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国家发展过程中自身的责任。
“在未来,清华校级基地将更加重视这种‘高大上’的实践平台,即侧重学科交叉、有国际化视野、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相结合的实践平台。”清华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白本锋说,“我们需要在博士生必修实践的内涵、形式、领域等方面有更进一步举措,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学生去接触不同的文化,了解中国在世界各大洲开展的工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编辑:苑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