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交流合作 - 正文

下乡入户的清华水利人:使美丽河山走入农民心中的梦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6-10-21 李正穹 朱戈奇 张静


  河山入梦,一梦二三年;基层在心,知行未断绝。近几年来,我国的极端天气情况明显增多,给农田水利带来极大隐患。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大多修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缺位,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严重,灌溉问题也成为农民的一块心病。于是这样一批关注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清华水利学子,决定在今年夏天奔赴基层调研农业灌溉管理的问题。这其中,就有一直努力追求做一个“有行动力的理想主义者”的刘中祥。

  从内蒙古河套灌区到石津灌区,从四川都江堰灌区到湖北宜都市,刘中祥将自己对于农民的关怀和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落实在行动中,把水利专业知识与农民灌溉水利的问题结合在实践中,他追寻着自己的河山之梦,投身基层,践行着“蹲下身子才能看到蚂蚁”的信念,希冀着让美丽的河山走入农民心中的梦。

起点:潜下心来才能找到方向

  刘中祥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从小就可以听到乡亲们对浇地难问题的抱怨,父亲有时也会在家中讨论水价,这样的独特经历种下了他进行农村实践调研的思想萌芽。同时,长期以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与支持更加坚定了他调查农村的想法。到农村去,实地调查农村水利灌溉的现状,看到问题做出改变,是刘中祥对国家号召、社会现状和自身想法的回应。

  万事开头难,在调研立项的开始阶段,刘中祥就在设计主题的过程中碰了壁。“农村水利灌溉”涉及的范围过大,为了深化调研主题,他请教了很多关于农村水利研究相关的老师,那段时间,水利系、公管学院、社科学院的老师们一看见他就乐了:“哦!水利系的刘中祥!”

  经过反复研究和咨询,刘中祥最终决定从灌溉管理体制方面入手进行调研。他认为,一方面灌溉管理体制的改革能够推动水利问题和水价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中。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刘中祥和他的团队发起了“河山入梦”的调研项目,并致力于将其做成一个长期性的、学术性的调研项目。基于灌区管理、农业生产等各方面考究,他选择了河套灌区作为自己首先的调研地,那里有更集中的灌溉体系和农业生产,正是调研所需。之后河北四川都留下了他调研的足迹。

  “我想要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自己的努力。”对农民有着深深感情的刘中祥抱着这样的想法,筑梦两年。

中程:深入基层才能看见真实

  两年来,刘中祥的足迹从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到四川的都江堰灌区,其调研内容包括南北方参与式管理体制的对比,缺水地区和丰水地区水权模式的对比,地下水灌区和引黄灌区水价制度的对比……在不断实践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刘中祥形成了自己的实践理念:“蹲下身子才能看到蚂蚁。”

  在一次调研过程中,通过与一位在农田里忙农活的阿姨沟通,刘中祥了解到:由于管理水利设施的工作人员的分配原因,致使开闸放水的时间不定,阿姨担心错过放水的时间而耽误农产,常常几天几夜在农田边守着。刘中祥发现,这正是与村干部在交流过程中所没有注意到的现象,围在桌子旁讨论一些官方的数据并不能给他的调研带来实质性进展。

  河北省成安县的一次调研经历,给了刘中祥深深的震撼。刘中祥和一对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聊天,大家聊得十分开心,但是当他问及老两口对于村干部的看法时,老奶奶突然情绪激动,村干部的不作为、少作为的令他们愤懑,无论怎样劝慰奶奶都不能平静下来……刘中祥真正意识到,只有走出水泥房,走进老百姓的家中,走近田间地头,蹲下身子,才能了解到农民实际的问题、客观的需求和真实的想法。

  刘中祥不仅自己深入基层调研实践,也在“河山入梦”的项目中影响着身边的人加入到他的行动中。他和他的实践队伍每到一个地方调研,都能够获得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源于他“谋事在人”的认真态度。在赴内蒙古河套灌区调研时,路途奔波,调研队的成员每天早上八点集合下乡,中午在水管所吃完工作餐稍作休息便又顶着烈日调研,回到宾馆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正是这种踏实朴素、吃苦耐劳“接地气”的态度使调研工作得到了支持,给当地的政府官员和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中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也收获着感动,“在民风淳朴的村子里,老百姓看见我们,惊喜之余还会为我们沏茶、切西瓜。很多人都愿意支持我们的调研。”

新的征程:躬行不断才能终有所得

  刘中祥为了推动调研项目的长期进行,结合项目自身的特点,积极申报了中国农村研究院的2015年和2016年暑假调研项目,获得了“农村调查研究一等奖”。在精心整理了调研成果后,他参与撰写的题为《我国灌溉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反思》的调研报告发表在《三农决策要参》上,受到了相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的重视。他的《基层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一文发表在《中国乡村发现》期刊上,并被中国知网收录。

  刘中祥至今仍记得当时在调研时一位村干部对他说的话“你们大学生,就要多来农村接接地气!”在调研的过程中,他也切身体会到了这一点——“实践出真知”,最初他只是单纯思考灌溉节水的管理措施问题。经过多次实践论证,他现在又会有新的思索:水价会不会超过农民的承载力?节水会不会给收成带来影响?

  由理论到实际的思维转换,由理想到现实的认识分析,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在不断改变,他不再仅仅关注水利灌溉中的数据,更多去聆听农民的故事,更具有了人文的关怀。他更注重团队成员的意见,以形成共识。

  实践的意义不仅在于了解,更有改变。“希望能够接着做‘三农’方向的调研,也希望不仅仅是水利,还有其他的力量加入到这个团体中,提供更加全面的角度去思考灌溉管理体制改革。”刘中祥现在又有了新的“目标”:为了推动调研项目的长期进行,他积极和当地进行反馈,推动内蒙古河套地区、四川都江堰灌区和河北石津灌区和清华大学建立实践基地。

  “蹲下身子才能看到蚂蚁”,这不仅是刘忠祥的理念,更是他所坚定践行的准则。他目标明确,深入基层,积累真知,躬行不断,用“接地气”的形式打磨自己的人生,用理想与实干的结合实现自己的目标,使美丽的河山走入农民心中的梦。

编辑:苑苑

 

2016年10月21日 14:02:37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