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调研”
——清华三农学会寒假开展精准扶贫社会实践
清华新闻网2月28日电 人们常说,广西巴马是上天遗落人间的珍珠,被誉为“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之一的这里有着属于自己的神秘和魅力。但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巴马是依然有6万多贫困人口,贫困村有41个之多。清华大学学生三农学会在寒假“精准扶贫”系列实践中规模最大的支队,就来到了这里。

美丽的巴马县城。张铎幸 摄
2月12日晚,安详宁静的巴马县城迎来了一批和往常不一样的客人——17名清华学子组成的实践支队。支队由9名研究生和8名本科生组成,他们有着多元的学科和文化背景,分别来自建筑学院、五道口金融学院、材料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多个院系,其中还有两名同学来自祖国的宝岛台湾。
在为期两个小时的政府座谈会上,自治县党委常委、宣传部等各部门共30多名政府干部向支队详细地介绍了巴马的基本情况。
巴马有着发展养老产业的多方面优势,但同时也是个名副其实的“贫困县”,21万人口中有6万多贫困人口。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巴马计划建立养老生态园区、打造建立星级景区及养老产业基地,以养老产业带动人们脱贫致富。同时巴马的养老产业仍面临着趋于粗放,缺乏整体规划的问题。
调研过程中,支队分成政府、乡村和市场3个方向进行调研,分别进行了座谈、走访和调研。
支队通过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统计局、扶贫办公室、民政局、农业局、环保局、招商局、住建局和交通局9个政府部门的座谈收集到了巴马县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到当地养老产业规划中人群的分区化管理、高中低段养老设施的不同配套、“总部经济”的引入等当地特色。

在巴马县政府举行的座谈会。张铎幸 摄
地方的发展中,有了政策,也向来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参与。支队还重点走访了巴马县主打养老产业的支柱企业,包括华昱投资有限公司、中脉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在与企业的交流中,支队了解到企业对巴马地方政府的需求以及招商引资要满足的条件以及从企业的角度对巴马未来养老产业的预期。

到民政局调研。舒全峰 摄
精准扶贫的调研,当然需要入户并与调研对象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这也是三农学会社会实践一直坚持的特色。支队成员重点走访了松吉村、仁乡村、百马村、拉高村、坡月村、甲篆村、平安村这7个盘阳河流域的村落,通过经营者调研、农户调研、候鸟人调研等,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基层旅居养老发展的现状,并通过从候鸟人手中回收的247份问卷制作了详细的统计图样,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了交叉分析,这将是后续支队工作的重点。

走访拉高村。黄小芸 摄
实践的最后,支队在巴马进行了正式的成果汇报,向巴马县县委书记王军学长及当地各部门干部报告了支队调研的阶段性成果。在汇报过程中,支队也提出了巴马的“五个不一样”以及巴马实践支队的“五个不一样”,以总结支队的研究过程和定位。此外,同学们还完成了专门建立在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候鸟人特征分析》《盘阳河流域养老型乡村模式分析》两个分析报告,并向与会全体人员播放了同学们为此次实践活动专门制作的宣传视频。
会议的最后,王军书记亲切地请支队同学转达对母校的问候,并嘱咐同学们在做研究、用数据、发表成果时候应当有所注意的地方。同时他从巴马全县发展的角度指出了他对候鸟人以及巴马养老产业的定位。

清华学子与巴马县县委书记王军合影。舒全峰 摄
实践的时光总是匆匆,汇报结束巴马之行很快便告一段落。临行之时,支队成员和当地的政府各部门的朋友都依依不舍。目前,巴马支队正在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整理实践成果,努力为当地的发展贡献力量、建言献策。
此外,清华大学学生三农学会还有3支队伍前往甘肃武威、福建武夷山、江西宜丰,分别从土地流转、乡村旅游及茶业发展、有机农业3个切入点进行精准扶贫的调研。目前各支队的实践总结工作都在加紧进行,期望能够深入地总结当地的发展模式、内外部环境及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为国家精准脱贫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供稿:学生三农学会 校团委 编辑: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