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9月9日电 8月29日上午,迎着徐徐秋风,180余名新进校教师陆续走进蒙民伟音乐厅,参加新进校教师“迎新大会”。他们将在此聆听职业生涯“第一课”,开启教书育人的漫漫旅程。
为帮助新进校教师深入了解清华文化传统,明确自身职责使命,适应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走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8月29日至9月2日,2022年“新教师导引计划”迎新周活动顺利举行。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本次迎新周活动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开展,1000余名新进站博士后在线参与。
“新教师导引计划”由清华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举办,作为申请教师资格证的必要环节,包含了迎新周活动和为期一年的后续计划,内容涵盖师德思政、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教育领导力四个模块,着重解决“如何做一名合格教师”“如何开设一门课程”“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如何指导学生”和“如何自我调节”等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初期的重要议题。
如何做一名合格教师

王希勤作报告
王希勤以“清华的历史、传统与未来”为题作报告。他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并就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理解教育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行了阐释。他指出,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大学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大学标准,我们要坚定教育自信,坚持以人为本,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王希勤对学校的历史、教学科研传统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介绍。学校已顺利完成“三个九年,分三步走”战略,开启了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新征程。面向未来,学校要强化“旗帜”“标杆”意识,加强规划实施保障,确保任务落地落实,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王希勤对青年教师提出六点希望: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又红又专”,做到“两个拥护、两个服务”;二是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素质教育和通专教育的基础上拓展超越性教育,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三是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价值观,从实践中找问题,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做到“惟真惟善、易知易从”;四是要继承和发扬学校优良传统,把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统一起来;五是要提升自己的教育学素养,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六是要严于律己,对教师职业、三尺讲台常怀敬畏之心,以德施教、以德立身。最后,他强调,清华大学是人民的大学,是社会主义的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学,青年教师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改革创新,勇于担当作为,积极投身学校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事业中。

郑力作迎新报告
副校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郑力作迎新报告。郑力首先对全体新教师和新进站博士后加盟清华大学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清华的发展历史、学科布局、人事政策、现状使命等基本情况。面向清华大学2030、2035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郑力表示,希望各位新教师牢记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切实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珍惜几代清华人为学校赢得的声誉,为清华的发展贡献力量;严守师德底线,弘扬清华精神,做一名优秀的清华教师。

李一兵作报告
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察专员李一兵作题为“牢记嘱托、崇尚师德,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主题报告。报告以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19日考察清华大学时的重要讲话为切入点,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的重要论述,回顾了清华大学优良的教书育人传统。李一兵对《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作细致解读并指出,希望新教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恪守教师行为准则,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与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沉浸式校史党史宣讲
为引导新教师深入感悟清华文化,践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使命,迎新周还特别设计了寻访校园红色印记沉浸式校史党史宣讲、观看《大先生》光影演出等特色活动。新教师穿梭在111年的时间隧道中,见证清华峥嵘岁月;在三院遗址、清华英烈碑、闻一多雕像等红色景点,体悟清华精神底色。
如何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彭刚作报告
副校长彭刚作了题为“清华大学近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题报告。他以清华大学第24、25次和目前正在进行的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为主轴,对“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内涵和如何将其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实践进行了阐释。彭刚指出,如何在培养过程中显著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是当下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他认为,优秀的学者要同时成为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育人的热忱和足够的教学投入,还需要不断研究教学、提升教学能力。他建议新入职教师,在教学和育人工作中,要激励学生志存高远,追求自身真实而丰满的成长;同时,对于置身于优秀群体中的清华学生,尤其要激发、鼓励和珍惜他们的学术志趣和学习信心。

肖曦(左)、王红作报告
研究生院副院长肖曦作题为“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报告,重点介绍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教学职责及培养环节等相关问题。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主任王红围绕“如何在清华开始教学工作”的问题,为新教师着手准备教学工作提供了详细指导。

李蕉(左)介绍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实践,班慧勇带来教学示范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蕉以“课程思政的‘入微’与‘入味’”为题,阐述了她对于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实践的理解。土木系副教授班慧勇则为新教师们带来了一堂真正的“示范课”,他以“螺栓连接的受拉性能”为题,生动展示了如何用好案例与教学工具,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做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统一。

刘奕群、侯旭东、杨永恒(从左至右)作报告
科研院院长刘奕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侯旭东分别就“研管理服务工作导引”“开展负责任的科学研究”作主题报告,帮助青年教师们了解清华科研工作项目与体系,树立诚信端正的科研态度。文科处处长杨永恒围绕“推进清华文科高质量发展的一些思考”一题,向新教师们介绍清华文科建设概况与主要成果。
如何指导学生

过勇作报告
校党委副书记过勇以“清华育人工作传统和要求”为题作报告。过勇表示,“又红又专,全面发展”是清华优秀的育人传统与特色,立德树人是清华教师的首要职责,希望新教师在学生教育工作中,能够在政治思想引领、全面发展指导以及成长生活关心三个方面发挥作用。过勇指出,教师既需要在课程教学中言传身教,也需要在科技赛事、社会实践中为同学们提供辅助指导,鼓励学生多元发展、全面成长,努力为民族复兴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张婷(左)、赵岑作报告
党委学生部部长张婷作题为“深入推进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报告。张婷结合各院系课堂、科研及实践的典型案例,深入阐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内涵和要求。研工部部长赵岑就如何推进“导学思政”工作体系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作分享。

耿睿(左)、李焰作报告
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主任耿睿与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主任李焰对学生学习与发展支持、学生心理工作及危机干预作介绍。两位老师结合对清华学生的调研数据及案例,为教师们开展学生工作,师生交流互动提出了相应的工作策略及建议。
如何规划工作与生活

汪玉(左)、赵慧婵分享个人成长经历
在“真人图书馆”环节,电子工程系教授汪玉、机械系副教授赵慧婵结合自己在清华工作的经历与收获,与新同事们分享了在清华任教的经验与建议。

张强、管志远、江永亨、夏曼、熊剑平、高策理、赵永庆、霍慧彬作分享
保卫部、实验室处、保密办、工会、总务办、财务处、人事处等相关部处,分别围绕教师聘任与薪酬福利制度、校园安全及生活、实验室服务与管理、财务制度管理等方面,为新教师作专题分享,帮助大家更快适应在清华的工作与生活。

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郭庆来、张芳主持活动
为期五天的“新教师导引计划”迎新周从清华大学教育教学体系、科学研究工作以及校园生活环境等多个方面为新入职教师组织了24场报告与交流活动,还特别开展了一场体验式、互动式、参与式的职业发展训练课程——青椒职业发展训练营,在北京师范大学樊富珉教授的带领下认识自我、认识彼此。

青椒职业发展训练营

记录入职“第一课”
清华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以"引领、陪伴、支持"为使命,面向全校教师积极开展工作坊、讲座、沙龙及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交流平台。从2018年开始,教师发展中心开设针对新教师群体、为期一年的培训计划——“新教师导引计划”,目前已经成功举办四期,组织活动共计 125 场,服务新教师共计 687 名、超过 8000 人次。迎新周后,该计划将以课程、讲座、工作坊、座谈、观摩、参观、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展持续一年的活动,引导和帮助新教师更好地开启清华教师的美好生涯。
供稿:教师发展中心
编辑:陈晓艳
审核:吕婷 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