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踔厉奋发书华章 乘势而上向未来

——写在清华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召开之际

●记者 曲田

时间的叙事里,回首连接着展望,当下连接着未来。

清华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于2017年7月召开以来的五年,是学校加快改革、全面进步的五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清华大学考察,多次对学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清华未来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五年来,学校党委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推进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各项事业发展欣欣向荣。

在以奋斗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中,这是华彩独具的重要篇章;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进程中,这是成绩斐然的关键一程。

追求卓越的清华  积淀育人的厚度

“百年接力,强国有我,请您放心!”2021年4月19日,清华大学西大操场上,和风拂面,春意融融,响亮的口号声此起彼伏。

20220825-综稿-曲田-1.png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 图片来源:新华社

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同师生们挥手致意,激励大家再接再厉、奋发有为。

五年前,在致建校105周年贺信中,肯定“清华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在来校考察时强调,“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殷殷关怀,暖人心田;谆谆嘱托,催人奋进。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统揽,全校上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把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化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我们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过去的五年,清华大学党委按照“旗帜”“标杆”要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落实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乘势而上,以历史主动精神担当作为,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三个九年,分三步走”总体战略目标如期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取得历史性跨越;

坚定不移,以钉钉子精神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实施“强基、先锋、领航、领雁、智慧、保障”六项工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

临危不惧,以强大的组织优势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将教书育人作为不可放弃的职责,率先开展疫情下全体系在线教学,加快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与全球高等教育伙伴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刀刃向内,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化巡视整改,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探讨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让清华园始终充满清风正气、蓬勃朝气;

放眼未来,以谋定长远的战略眼光,制定实施“十四五”规划纲要,聚焦人才培养质量、学术创新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层次,发布三个2030中长期战略规划,编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为实现2030年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中长期目标开好局、起好步;

……

春风化雨,其乐未央。清华大学始终将育人置于最重要、最根本的位置。

2022年6月6日,清华大学为先书院成立。聚焦培养工科顶尖人才,为先书院是清华又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20220825-综稿-曲田-1 (2).png

清华大学为先书院成立

“为先”二字起源于清华大学校歌“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意“使命驱动,敢为人先”。坚守立德树人拳拳初心,清华以“领跑者”姿态,回答“钱学森之问”。

2017年,全面推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更为宽广的空间。实行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促使有学术潜力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设立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成立教师发展中心,鼓励教师倾心教育教学;

2018年,召开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将“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上升为教育理念。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与逻辑思辨能力。增设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构建工程高端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2019年,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发布《清华大学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清华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标准规定》;

2020年,成立五个书院统筹推进强基计划人才培养,完善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开启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崭新探索;

2021年,成立求真书院实施“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顺利通过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完成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总结工作并获评“优秀”;

……

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一流硕士生教育彰显一流大学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一流博士生教育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清华大学坚持以改革为钥,破解人才培养的新时代课题。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善用“大思政课”为党育新人、为国育大才,是培育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必由之路。

时针指向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振奋人心的时刻。3514名清华师生组成“伟大复兴”方阵阔步走过天安门广场,喊出“祖国万岁,青年加油”的响亮口号。

20220825-综稿-曲田-1 (4).jpg

祖国万岁,青年加油!

从晨光熹微到繁星满天,从夏日炎炎到秋叶初染,从群众游行到志愿服务,从景观彩车到路桥保障,清华人各尽其责、精益求精,共同见证“国之大典”的辉煌时刻。

过去的五年,清华大学紧抓重大事件、重大节点契机,积极发挥大党大国典礼和盛会的育人作用。1200余名师生参加建党100周年大会和文艺演出志愿服务,1400余名师生参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服务保障工作。在一次次思想洗礼中,爱国之情更加深厚,强国之志更加坚定。

“9.8环!赢了!”

2021年7月24日,清华大学学生运动员杨倩在东京为中国奥运军团射落首金。

在回校与师生座谈时,杨倩坦言自己是清华体教融合的受益者。“清华带给我全方位的发展,清华精神激励我不断成长进步,赋予我备战、奋战奥运赛场的强大精神力量。”

大学之大,在于培养“大写的人”。近年来,清华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模式、载体、手段,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学校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和导学思政,构建全频谱、全覆盖的学生发展支持体系;传承“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传统,形成“无体育、不清华”的广泛共识,“会游泳”成为清华学生的“标配”;打造“有美育、更清华”的大美育体系,研究制定劳动教育方案;构建创意、创新、创业融合教育平台,让更多“奇思妙想”破茧成蝶、向阳而生……

“五育”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共存,剑指又红又专、全面发展,落脚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爱国奉献的清华  提升创新的高度

致知穷理,学问笃实。努力突破自身局限,在奉献国家的进程中,清华不断迈向新的跨越。

“倒计时,3—2—1!”电闸合上,核电机组正式并入电网,向外输出了第一度电,30余年磨一剑的初心终于凝聚成了一个坚定的回答。

20220825-综稿-曲田-1 (1).png

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

2021年12月20日,喜报从山东荣成石岛湾传来,清华园里瞬间沸腾起来。由清华大学牵头研发设计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首次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在世界先进核能技术领域实现领跑。

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的研发设计,是清华大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过去的五年,瞄准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学创新体系,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清华大学在文理医工等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向基础研究“皇冠上的明珠”发起冲锋,薛其坤院士团队携“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捕捉宇宙中最“弱”的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启动,中国首个、世界最深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加快建设;

在没有硝烟的交锋里逆流而上,600多天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张林琦教授团队领衔研发的我国首个抗新冠病毒抗体药物获准上市;

既循源头,又立潮头,以思想之光立心铸魂,《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100卷)顺利出版;

20220825-综稿-曲田-1 (5).jpg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100卷)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破译古老文明密码的步伐从未停歇,清华简不断寻求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再发现;

以美为媒,奋力往前跑,天安门广场上的“红飘带”、北京冬奥会“大雪花”火炬台,清华人用艺术讴歌时代、为国造型;

……

近五年,清华大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总数和一等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首位,38项创新成果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成立

近五年,清华大学瞄准学科交叉这一未来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设立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研究中心、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等七个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以及未来实验室、脑与智能实验室两个实体实验室,成立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碳中和研究院,以改革谋发展,向创新要动力。


“科技创新就是我们最主要的爱国方式。”将一生求索与科学事业紧密交织相连,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院士道出的正是清华园里一批批“红色工程师”的心声。

尊师重教的清华  涵养校园的温度

人文日新,行健不息。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清华步履坚定。

“成功登录!”物理系教授张礼拿起自己的手机,轻轻一扫。

20220825-综稿-曲田-1 (8).jpg

张礼开启在线课堂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汹汹而来。清华大学通过全校性大规模实时、互动、异地、分散的在线教学,开启了一场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

20220825-综稿-曲田-1 (7).JPG

2020年2月3日,全校师生同上一堂课

年过九旬依然饱含教书育人的热情,在线教学的课堂,张礼自然不能缺席。对他来说,这是从教70余年“挑战无极限”的“再出发”。

坚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润泽心田的育人情怀是清华园里大师的形象,更代表了教师的风范。

过去的五年,清华大学坚持党管人才,不断加强教师思想引领和政治吸纳,人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师风师德专项行动落地见效,先进典型宣传不断引领示范……广大教师潜心学术、倾心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清华大学笃定前行,活力竞相迸发。

近五年,菲尔兹奖获得者考切尔·比尔卡尔教授等一批全球顶尖人才全职加盟清华。18名教师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3名教师入选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7位教师获得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钱易院士家庭入选首批教育世家,核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清华百余年来的优良育人传统中,有师生从游的其乐融融,也有老少接力的薪火相承。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一个人,是教师用言传身教去点燃每个个体。”这是未央书院院长、电机系教授、新百年教学成就奖获奖者梁曦东在强基书院的育人探索,也是清华园里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的动人瞬间。

胸怀天下的清华  拓展大学的广度

大同爰跻,祖国以光。建设更开放、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清华矢志不渝。

“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更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地球。我们坚信,我们这一代人有能力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2019年,西班牙马德里,联合国马德里气候大会联盟青年团团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学生张佳萱与成员们共同宣读了《气候变化青年宣言》。

这份宣言源自100余名青年学子在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研究生论坛“气候变化与明日地球”圆桌会议上形成的共识。

在清华人心中,始终怀有一份携手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沉甸甸责任感。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由清华大学发起,旨在推动世界大学合作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融入更广阔的世界。2016年,开放的清华人启动实施“全球战略”,开始在模式创新中“摸着石头过河”。从0到1,从1到多,在意大利米兰成立中意设计创新基地,在印尼巴厘岛成立东南亚中心,在智利圣地亚哥成立拉美中心,持续建设苏世民书院、全球创新学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与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的293所高校、研究机构及国际组织签署校级合作协议,发起成立亚洲大学联盟、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并担任主席单位,过去的五年,清华大学稳步推进海内外布局,激活“一池春水”。

20220825-综稿-曲田-1 (3).jpg

清华大学东南亚中心成立

蓝天下,高耸的冷却塔与有着优美弧线的滑雪大跳台“雪飞天”相映成趣,“工业朋克风”和冬奥、雪上元素巧妙融合,在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团队的巧思下,老工业区首钢“荣休”后重焕新机,成为北京城市更新、工业遗产创新开发的生动注脚。

放眼世界,胸怀国家,立足脚下,过去的五年,清华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深度参与北京“四个中心”建设,300余项科技成果落地北京,为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成立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促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优化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口支援青海大学、新疆大学,大力支持两校“双一流”建设。定点帮扶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助力南涧提前脱贫摘帽。创新推出“乡村振兴工作站”,发起成立乡村建设高校联盟。对口支援办公室、继续教育学院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奖。

2019年,坐落于水木清华北山之阴的“祖国儿女 清华英烈”纪念碑再次修葺,碑文上的清华英烈名单扩充至65人。

在处处烙印着红色记忆的清华园“打卡”红色风物,在夏日傍晚与草坪音乐会来一段浪漫邂逅,到新清华学堂看一场清华师生自编自演的《马兰花开》,到艺术博物馆开启一次酣畅淋漓的视觉盛宴……徜徉在艺术和自然的天地里,年轻的清华学子们与美相伴,向美而行。

过去的五年,清华大学校园建设和管理服务再上新台阶。生物医学馆、明法楼、人文楼等一批新建筑相继落成,“教”与“学”深度融合的三教四教全新开启,校园学生区、教学科研区及室外热点区域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综合办公系统和一站式在线服务平台惠及更多师生员工,校园融媒体建设绘出新篇,31个“清华大学”新媒体平台助力讲好清华故事。这些点点滴滴,汇聚为一份全国文明校园的沉甸甸荣誉。

第四教学楼室内设计荣获2020美国IDA国际设计奖金奖

初秋的清华园,洗去粗粝,甚是清亮。繁花落叶间,上课步匆匆;藤影荷声里,读书声琅琅……黛绿间疏黄,透过窗子,是一角天空,温存静好。

“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杨绛先生道出的正是众多清华人的心声。

清华是这样的美,入心入梦、终身难忘;清华更是孕育美的地方,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在这里展开人生的崭新画卷,构筑起多彩丰盈的精神世界。

看,浩瀚太空中,一群致力于探秘宇宙奥秘的“追光少年”拼尽全力、从不言弃,先后成功研制并发射5颗卫星。国际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上,清华学生超算团队实现四连冠,奋勇破壁的少年故事不断被书写;

看,辽阔大地上,清华研究生支教团用青春与奉献为偏远地区的孩子撑起一方荫凉,清华博士生讲师团用热爱与激情将宣讲的“星星之火”扩展为“燎原之势”;

看,福建福鼎市大嵛山岛东角村,废弃已久的鱼露仓库摇身一变成了多功能礼堂,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将智慧挥洒在了祖国广袤的田野中;

看,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联欢晚会的舞台上,黄克智、庄茁、柳占立、姚凯丽四代师生“四世同堂”,学术研究接力延续、理想信念四代同承,红色师门代代花开、桃李天下;

看,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战场”上,清华男篮、女篮奋勇拼搏,书写下创造历史的双冠传奇;

……

一代代清华学子在久久为功、止于至善的奋进中成就更有高度的人生。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个名叫“清华人”的群体永远年轻,这座园子也在一年又一年的春华秋实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什么是“清华精神” ?

在季羡林学长看来,清华精神是“永葆青春,永远充满了生命活力,永远走向上的道路”。

向上,永不止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依然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时期,也依然是清华大学加快发展、大有作为的最好时期。”在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看来,自强是清华人的精神底色,自强者永远以创新为矢志不渝的追求,总是满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壮志豪情,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更大信心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凝聚各方共识,承载师生期待!清华大学第十五次党员代表大会绘就的宏伟蓝图,必将鼓舞全校上下继往开来、勇往直前,努力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清华新闻网8月26日电)

编辑:曲田 李华山

审核:吕婷 田姬熔

2022年08月26日 20:45:39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