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田姬熔
3月4日下午,西阶教室里气氛热烈。台上分享者将过去一年服务管理中的新思新举娓娓道来,台下评委观众频频举手发问,在交流讨论中互学互鉴、共同提高。

校机关创新服务管理实效奖评选交流会现场
这里正是清华大学2021年度校机关创新服务管理实效奖评选交流会的现场。
不同于往年,今年以现场展示答辩、评委投票的方式决出“实效奖”获奖成果,校机关各职能部门与院系各支撑服务机构在现场评选中交流管理新经验、分享服务新理念。交流现场同时通过“雨课堂”面向校机关和院系机关职工直播,吸引了300余名观众在线收看。
经过现场80位来自校机关、院系机关的评委投票评选,最终财务处的“推动财务智能化,促进服务精细化”、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信息办”)的“创新网安培训课程,筑牢网安人民防线”、党办校办的“统筹协调、创新突破,推动《清华大学年鉴》出版”、研工部的“深入构建导学思政工作体系,着力培育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和教务处的“凝练经验,提质减负,引领新一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从14个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校机关2021年度“创新服务管理实效奖”。
找准“痛点”,精耕细作寻增量
服务管理的优化改进从来不是空中楼阁,从机关各部处多年运转的常态中找准“痛点”精准发力、精耕细作实处着力,是寻求服务管理效能增量的应有之义。
“你与导师的关系属于以下哪种?”“老板与员工”“良师益友”“师傅和徒弟”还是“自由放任”?
研工部在面向研究生和导师分别开展的导学关系调研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有趣选项。这个看似调侃的选项却用学生端与导师端的数据差异,实实在在反映出了在校研究生导学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和教师工作部按照学号、工号抽取了2000余位师生参与调研,虽然导学关系整体良好,但师生对于导学关系的认知存在一定夹角,在互动交流的频率和质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研工部副部长兰旻说。

研工部通过调研分析构建导学思政工作体系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研工部从一项项调研数据中挖掘关键信息、形成系列报告、明确问题症结、牵头组织成立导学思政工作组,构建“两工作矩阵,八重点举措”工作体系,抓住导学交流频次不足和导学交流质量参差等重点问题,条分缕析研究改进措施、逐项逐条推动措施落地。
这样的思路同样被信息办运用在了面向师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培训中。面对老生常谈的网络安全教育培训,上级单位学时要求任务明确、校内师生思想认识不足,如何能在网络安全教育的“旧瓶”中装上“新酒”?
“网络诈骗,我跟你势不两立!”
“请记住,关心你密码的,永远不止你一个人。”

网络安全教育校园短剧
熟悉的校园场景,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生动剧情,有趣又富有深意的台词,去年,一系列以网络安全为主题的校园短剧受到众多师生“追捧”“等更”,短剧中的学生演员“壮壮”还一度成为了园子里的“小网红”。
为了让网络安全培训教育真正“入脑”“入心”,信息办的老师们深入调研走访,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在表达形式上动足了脑筋。
“我们前期跟很多师生沟通交流,发现用说教的形式进行网络安全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市场上现有的科普视频又不够贴合校园场景,所以就想尝试通过原创短视频的方式来为师生‘定制化’培训课程和课后习题,”信息办的贾欣妍提到,“在慢慢摸索中形成了现在的思路,做‘易懂’‘好学’‘能用’的网安培训。”
贴合青年师生语境,聚焦校园频发问题,这样“私人订制”的网络安全教育不仅在校内引起热烈反响,更“破圈”清华,引来各大高校纷纷“取经”。
如果说研工部与信息办敢于通过深挖“顽疾”寻求新突破,那么党办校办、教务处和财务处则勇于向前“多迈一步”,在精耕细作、优化服务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
推开党办校办信息室的大门,迎面而来的长方形桌子上一摞摞历史资料堆到半人多高。“随着党和国家对档案、信息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对学校基本数据、学科分布、专家教授和毕业生情况的信息公开需求越发强烈,为此,我们下决心克服困难,把编辑出版年鉴摆到议事日程上。”党办校办主任丛振涛说。
为了在以往工作基础上继续完成好学校年鉴编辑出版工作,党办校办信息室查阅了兄弟高校年鉴、地方教育年鉴与地方年鉴等多种资料,仔细研究出版年鉴的整体思路,深入分析编纂出版可能面临的风险挑战,邀请熟谙学校整体工作的老领导老专家组成顾问“智囊团”出谋划策。
一张密密麻麻、细致缜密的任务推进表单,折射出教务处在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中,将压力前置、把准备做足的全新工作思路。“任务细化到每段,责任落实到每人。环环相扣衔接紧,不做任何无用功!”这样的理念让教务处在短短一个半月内高质量、高水准地完成一切准备工作,更从容地应对专家组的在线评估与入校迎评。

上门报销医药费
“感谢居委会和校医院财务室,你们辛苦了!”住在双清苑社区的一位离退休老师在居委会完成医药费报销后激动地在社区微信群里为工作人员“点赞”。为了优化财务服务,财务部门打通报销的“最后一公里”,联合居委会在校内外6个社区开展“上门”报销服务。2021年有970人次离退休老师通过“家门口”的报销点完成了近440万元的医药费报销,离退休老教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
慧心巧思,无限创意为服务增色
惟进取也,故日新。机关工作大多琐碎繁多、头绪万千,要想在日复一日中实现质的飞跃,离不开用创意点亮“满分服务”。

开“奖”说明
2021年12月,一封来自信息办的开“奖”说明在不少清华师生朋友圈刷屏,“中奖”的同学们在直呼学校“神操作”的同时,更在真实经历被“钓”之后对钓鱼邮件有了更强的警惕性和辨别力。
原来,信息办的老师们大开“脑洞”,用“伪官方账号”向全校师生发出了一封题为《异常行为登录警告》的假钓鱼邮件进行演练,这封开“奖”说明就是信息办的老师送给 “上钩”师生的特别惊喜。
“百说不如一练,科普教育做了这么多,我们想通过实际演练让校内师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贾欣妍道出了这场演练的初衷。
“清华真会玩!”“太别出心裁了!”“我愿称之为清华‘碟中谍’!”校内师生反响热烈,这场钓鱼演练的余波更向外扩散,在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的报道下掀起了全民识别钓鱼邮件的阵阵热潮。
“这个效果是我们没想到的,但确实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全民安全宣教科普活动,”信息办主任张小平说,“这也启示我们要以师生为中心,敢于创新突破固有模式,用‘小操作’赢得‘大收获’!”
推进年鉴编纂出版工作,摆在党办校办眼前的是同样的选择:在年鉴基本框架上,墨守成规不会出错却也无法出彩,而创新设计则意味着工作量的大幅增加。
“在调研、对比、分析之后,出于对信息公开工作和对学校工作的整体把握,我们改变了以往按部门工作划分的基本框架,选择以高校五大任务职能作为基本逻辑,来全面展现学校年度主要工作。”党办校办信息室徐思羽打开了话匣子,“大家看到的这本《清华大学年鉴》,既是一部清华历史的积淀,更是一个创新突破的产物。”

年鉴基本框架的创新设计
从统筹协调57个供稿单位“众手成书”,到分门别类区分相近内容,到逐段规范文法文风,再到逐字逐句审校核对,为了让年鉴更准确流畅、精准可靠,信息室前后13轮反复审校,同各单位逾100位编校人员一对一交流,努力为清华打造一张存史资政的靓丽名片。

清华大学年鉴2020
“当一本凝聚着这么多人心血的成果最终呈现在面前时,真的特别激动、特别感动!”信息室钱浩君感触颇深。
年鉴编辑委员会顾问、党办原主任白永毅接过这本沉甸甸的《清华大学年鉴(2020)》时,脸上更是抑制不住的激动与欣慰:“想了20年,你们做成了,干得很出色!为你们点赞!”
无限创意,让导学思政更润物无声、如盐化水。如果将师生交流互动从课堂、实验室拓展到更丰富的场景中,导学关系会不会有更显著的改善提升?导学交流是否能在思想上有更多共鸣?
研工部在导学思政中突出党建引领,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推动师生党支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红色实践、联合党课等专题活动。一起感悟思想伟力,共同坚定理想信念,师生关系在一次次支部共建中不断得到升华。

电子系师生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和老师共同参与组织生活让我从更全面的视角看待同一个问题,以更直接的方式辨析存在的谬误,也让我看到了老师们除了学术之外的更多侧面,更加坚定了我的理想信念。”一位来自地学系的2018级博士生说。
把握国庆70周年、建党百年、冬奥会等重大历史契机,引领师生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过程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研工部探索出一条增进师生感情、优化导学关系、师生互促共进的行之有效的道路。

刘知远和课题组成员外出训练时的合影
“我们曾在天安门前开组会!”在计算机系副教授刘知远的动员下,课题组14名学生与他一齐上阵国庆阅兵游行。外出训练阶段,常常要在长安街上进行漫长的等待,“纸也不让带,手机也不让带,除了睡觉和聊天,没有别的事干。”于是,课题组就围成一团席地而坐,就地“在长安街上开了一个组会。”
与师长共同参与重大活动的经历,让课题组的崔淦渠在思想上更加坚定:“我们知道,这段经历将会成为一项宏大事业的注脚。在这之后,我坚定了入党的想法,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想用自己的双眼去见证、用双手去建设、用双腿去丈量这场伟大的旅程。”

校内结算单从手写变为线上
从厚厚一本票据到一个pdf文件,从一笔一画的手写票到一键生成的电子票,校内电子结算凭证的上线,让校内结算告别了“人工”时代,扫码缴费、系统开票,网上下载、无纸化报账,这样的流程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师生省去了多个“跑腿”环节,加强了内部控制,让校内结算效率大大提高。
师生所望,便是服务所向。为了让师生的校园生活更便捷,财务处自主研发校内结算电子凭证,在体育部、图书馆、信息化技术中心等6个单位17个收费项目推广运用。截至2021年,已有近4.6万张结算凭证从线下走向线上,让师生的结算报销体验感倍增。
翻开2021清华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评估自评报告,制作精致美观、文风典雅隽永,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许多页面旁嵌着一枚枚二维码。

自评报告里的延伸阅读二维码
小小一枚二维码,背后是教务处老师们在规定动作中充分发挥清华特色、展现清华风格的慧心巧思。
“篇幅上有字数限制,成文逻辑上有指标体系的严格规范,要想立体化、全方位地展现清华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成果,一定要有细节、有案例,所以我们就在正文旁加入二维码,用‘延伸阅读’的形式,链接学校各媒体平台近年来的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和专题报道,希望能增加自评报告的丰富性和深度。”教务处副处长杨帆说。
从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的简介,到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再到对清华人“一二·九”记忆的讲述,延伸阅读与评价指标紧密勾连,用一个个鲜活的人、一件件具体的事完成了清华本科教育教学故事的全面讲述。
5万字正文,3000页附录,92个延伸阅读二维码,丰富周详的自评报告凝结着清华本科教学的累累硕果,更彰显着教务处老师们在评估规范中书写清华故事的匠心独运。
联结协同一小步,提质增效一大步
“创新服务管理实效奖”的评选来到了第四个年头,当各部门在脚踏实地中“练好内功”之后,主动提高站位、联动协同,在协调性、系统性上做大文章,则成为进一步提质增效的破题之策。
“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财务处的老师这样形容过去一年同事们所做的大部分工作。
在校外,同国家税务系统打通数据库,电子发票验证、查重、审批全部线上搞定,真正实现电子发票无纸化报销;与电商平台、物流公司打通系统,从差旅开销、办公用品采购到快递邮寄等,都可以实现财务统一结算,大大提高财务服务效能……
在校内,联合信息化技术中心开发上线网费校内转款功能,实现网费公对公统一结算,坐在办公室内动动指尖,轻松完成网费充值与报销;牵头协同校医院、长庚医院,开发公费医疗实时结算平台,转诊看病时,医药费能时时报销……

公费医疗实时结算平台上线通知
上承部处、下接师生,财务处的多项业务都要往来于校内各部门与师生之间。打通部门“数据围墙”“系统壁垒”,财务处用强大的技术手段让师生再也不为“钱”反复奔波。
“非必要,不打扰。”对于教务处而言,“尽量减少院系和其他部门的额外负担”则是他们在教学评估中对其他相关部门和院系最大的职责。
“准备充分一些,筹划细致一些,多修内功,把需要二级部门协同提供的资料落实到人、精确到事,全校‘一盘棋’,我们尽可能降低对院系特别是一线教师的影响,最大程度上做到‘不扰民’。”杨帆说。

入校专家组参观调研在线教学指挥中心
在线评估和入校迎评阶段,教务处联动部处、院系、教师、学生等多方主体,从活动组织到宣传推广再到后勤保障,全校上下一心、精诚团结,最终用出彩的表现为清华赢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认可:“清华的本科教育给学生打上了深刻的清华烙印,让他们在永不褪色的底色上成就绚烂的人生。”
距离《清华大学年鉴(2020)》完成出版刚刚过去不久,信息室就已经紧锣密鼓地着手《清华大学年鉴(2021)》的编纂工作,实现“从零到一”后,这次编纂工作将更加从容不迫。
“在去年编纂年鉴的过程中,信息室还在同步注意梳理常见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提炼编纂工作基本原则,并在每项条目后附上编写示例,形成这本《清华大学年鉴工作手册》指导以后的年鉴编纂工作。”钱浩君打开信息室桌面上的工作手册,清楚而详尽地罗列出每一项编写条目。大到基本框架,小到标点符号,都列出了编纂工作的明确要求。

2021年4月,党办校办召开年鉴编纂工作培训会
除了编写工作手册,通过召开年鉴编纂培训会、理顺年鉴工作供稿机制,党办校办充分发挥年鉴编纂的溢出效应,助推二级单位提升年鉴编纂和文稿写作水平,带动各单位探索常态长效的年鉴编辑机制,在全校上下一体推进、贯通落实,以“点”带“面”共同记录学校改革发展的每一步重要进程。
同向同行,汇聚育人合力。面对全校师生,研工部和信息办将工作开展到校园的角角落落,在通力合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生在咖啡馆交流互动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约个早餐会聊聊近况,能动系的师生坐在系内导学交流空间交流探讨。走进“有理咖”咖啡馆,还有不少导师和学生各捧一杯咖啡就学术问题聊得意兴正酣。研工部与多个院系及校内咖啡馆联合设立18处导学交流空间,为师生交流互动提供更多温馨适宜的场所。
信息办同保卫处、法务办等相关部门携手,将网络安全、校园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安全知识“打包”,看完一部校园短剧,让师生在会心一笑后就能“一举多得”。
紧密配合、联动协同,一个个机关部处的各项业务如同千条万缕的丝线,经纬交织间为全校织就出一张平稳高效运行的保障密网。
财务处用“数据通路”和“上门服务”让师生享受到“智慧财务”的便捷。信息办寓教于乐,将网络安全教育变得有趣灵活。党办校办创新编纂年鉴,更为今后持续打造年鉴精品提供了“宝典秘笈”。研工部让思政之“盐”化于导学之“水”,构建导学关系保障工作矩阵和导学多元互动工作矩阵系统开展导学思政工作。教务处创造性推进新一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更以评促建,总结提炼评估经验,开启面向2030的人才培养新征程。
创新理念驱动事业纵深发展,协同思维赋能治理体系构建。打造有力度、更有温度的服务管理永远在路上,清华校机关正向着更高的目标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清华新闻网4月2日电)
编辑:田姬熔 李华山
审核: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