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王希勤做客从游讲堂 分享关于现代大学和人才培养的思考

清华新闻网12月20日电 12月16日下午,“从游讲堂”第十讲在清华大学建筑馆报告厅开讲。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希勤应邀为书院师生作题为“关于现代大学和人才培养的思考”的讲座。校教学督导组、致理书院、书院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等参加讲座。讲座由书院管理中心主任苏芃主持。

王希勤讲话

王希勤指出,“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对于现代大学来说也是如此,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历次重要讲话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以及推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等重要论述,都在启发我们去探索清华的发展模式和实践道路,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的责任和使命。

王希勤从七个“日益”切入,阐述了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巨大变化以及如何应对的策略。其一,学科分化与问题综合的矛盾日益突出。他以一篇关于学术论文数量的分析报告为例,指出论文的数量、类别,以及合作作者的增长,一方面反映出学科分类的不断细化,另一方面说明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日趋综合。这意味着我们要跳出单学科的窠臼,逐渐向多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方向积累知识与经验。

其二,个人声誉与组织声誉相互作用日益加强。他表示,有学者研究发现,传统大学以知识的正统性为核心,而现代研究性大学则以知识的原创性为核心。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如何处理好原创性和正统性的关系,王希勤认为二者要形成辩证的统一,要以正统性来凝练共识,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增强原创性。

其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方法论日益趋同。他指出,现代大学里虽然还存在着文、理分科,但实际上已经发展到了实质性的融合阶段,很多问题的研究已经不单单是文科或理科领域的专属,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在方法论上对二者进行综合。

其四,现代文明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合。王希勤强调了西方现代文明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通过阐述契约精神、科学思想和市场机制等现代性的三个主要特征,以及“自”和“己”的中西之别,他鼓励同学们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己”的特点,同时也要发扬中西方文化里所共有的“自”的内涵,正如清华的办学风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

其五,教育日益摆脱异化。他指出,所谓异化是指教育与生产、教育与社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与阶级分离同时进行。而今天的教育已处在摆脱异化的开端,培养的既是知识分子也是劳动者;所研究的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要扎根中国大地,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理论中领悟实践。

其六,学习日益科学化。王希勤认为,现阶段关于学习的论断已经摆脱了以往的经验层次,更多地通过科学手段来总结其中的基本原理。他指出,按照学习理论,课堂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评估为中心、并且要把共同体的规范纳入进来。

其七,教育日益超越功利性。王希勤提到,西方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问题是个体和社会的矛盾,并讲述了社会本位论、个体本位论、相适应论三个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然而他认为教育不能止步于此,首先要加强自身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其次还需要有超越功利性的成分。一是要养成生态文明的理念,二是要有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再者还要对其他文明有充分的了解。

王希勤总结道,团结协作、守正创新、实事求是、中西融会、以人为本、辩证思维和超越功利是应对上述七个“日益”的有效路径。

1A.jpg

交流互动

讲座之后,王希勤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一一回答了他们所提的问题。

讲座现场

书院自2020年11月初设立“从游讲堂”,旨在邀请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领域有深厚积淀的学者,于春风化雨间赋予书院学子砥砺前行的力量。

供稿:书院管理中心

编辑:陈晓艳 邱收

审核:吕婷 田姬熔

2021年12月20日 21:10:58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