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9月30日电 9月25日-26日,第四届计算法学国际论坛在清华大学法律图书馆举行。作为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系列智库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届计算法学国际论坛聚焦“数据治理与法律科技”主题,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次论坛不仅邀请到国内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产业实践与学术研究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与实务精英,还邀请到来自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等国外多所著名院校的顶级学者,此外还有八位青年学生代表参加会议。60余位嘉宾围绕论坛所设各项议题阐发见解、交流思想,为全体与会者奉上了一场计算法学的学术盛宴。

彭刚致辞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作开幕致辞。彭刚表示,期待计算法学国际论坛能够持续为法律与信息技术、数字经济、互联网交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高端的国际性交流平台,为数字化转型社会的治理贡献智识。他指出,在如今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新历史阶段,进一步深化文科与理工科的交叉创新是应对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未来,他希望清华大学法学院继续做强做实计算法学的平台服务能力,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作出卓越贡献。

申卫星致辞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院长申卫星主持开幕式。他对论坛的议题构成、专门增设的青年论坛、海内外参会嘉宾作了介绍。申卫星认为,计算法学是一门年轻的新兴交叉学科,尤其要注重学科的未来发展与人才培养。

主论坛嘉宾合影
主论坛“数据治理与法律科技”由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高丝敏主持。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光权从刑法视角剖析了数据获取行为的界限;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瑞贺探讨了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治理的基础性制度保障;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菲利普·霍华德(Phillip Howard)就数字经济发展与全球信息生态的关系发表观点;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以客观信息论为基础分享对大数据度量的思考;中国社科院大学副校长林维主张设置过失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罪;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教授文德浩致力在强数据保护与数据经济之间加以协调;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介绍了北京互联网法院参与网络空间治理的实践经验;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约翰·阿姆尔(John Armour)从英国的视角为法律科技构建司法数据获取的管理框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志鹏倡导数据要素确权的三阶段方法;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伦·科恩(I. Glenn Cohen)分析了医疗场景中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法律与伦理问题。
除主论坛外,本次论坛还设立了“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数据资产与数据流通”“智能合约与数字货币”“法律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四个分论坛及青年论坛。

青年论坛颁奖环节
青年论坛及闭幕式于9月26日下午进行。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清华法学》副主编何海波作主题发言。八位优秀论文作者展示论文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教授姚佳、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彭錞、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冯洁语、《清华法学》编辑部主任徐雨衡点评获奖论文。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聂鑫作总结发言,他表示,计算法学要能够持续长久地发展,完成自身知识不断的积累和迭代更新,就必须注重对青年学生的高质量培养。之后,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邓海峰、聂鑫为八位优秀论文作者颁奖。

邓海峰在闭幕式上致辞
闭幕式由清华大学文科处副处长、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副院长刘晗主持。邓海峰作闭幕致辞。他表示,本届论坛展示出计算法学学科的新生代力量,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国内外优秀的青年学人参与到计算法学的研究当中,分享年轻人的独特视角与观点,推动整个学科的持续发展与知识创新。

嘉宾合影
供稿:法学院
编辑:李华山
审核: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