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9月28日电 9月24日下午,全球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国际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论坛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本次论坛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全球学术顾问委员会2021年会议系列活动之一。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商务部原部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原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陈德铭,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副主席解振华,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席院长吴红波,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顾问、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会议候任主席阿洛克•夏尔马(Alok Sharma),韩国延世大学前任校长、韩国SK电信董事会主席金用学(Yong-Hak Kim),牛津大学布拉瓦尼克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林奈莉(Ngaire Woods),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全球学术顾问委员会年度外方主席、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柯成兴(Danny Quah)等中外专家学者、政府与国际机构负责人受邀出席论坛。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公管学院院长江小涓,以及清华大学师生等共10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论坛开幕式由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主持。

丁仲礼作主旨发言
丁仲礼以“碳中和国际合作需要克服多重障碍”为题作主旨发言。他指出,健全未来的碳中和全球合作体系需要明确五个基础性问题:一是在未来落实《巴黎协定》的具体方案谈判中,碳排放的“天花板”问题可能还会成为一个争议的焦点,需要相关参与方理性对待;二是控制全球升温,有必要建立一个各国参与其中的责任体系,如何保证其中的公平正义是亟待谈判各方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三是作为落实《巴黎协定》的合作各方,应预先约定对严重受害方的救济原则和救济措施,解除他们的焦虑,为今后理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这也是建设和谐国际关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需要;四是要达成以碳减排为最终目标的全球合作,除国际政治共识和条约条款外,或许也需要借助碳定价、碳关税、碳补贴等经济手段,但世界各国如果对此没有一个相对平衡或一致的制度设计,会对现有以WTO为平台的国际贸易体系产生相当大的冲击,这点需要引起谈判各方的充分重视;五是中国和美国同为低碳技术相对先进、创新能力强大、市场需求旺盛的国家,二者携手无疑是低碳世界建设的巨大正面力量,但现今美国部分政客秉持将打败中国作为长期目标的“零和思维”,导致中美关系颇为紧张,这将会是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合作的障碍。

周小川作主旨发言
周小川主要围绕如何使用数学规划来更好地表达30·60目标,从而确保目标更清晰、讨论更合理这一问题作主旨发言。他指出30·60目标是中长期规划问题,可选择动态规划工具进行分析,涉及到如何确定最优化目标,如何设定假设条件和总量控制目标,如何制定目标实现的路线图、时间表,如何进行资源最优配置等问题。实现30·60目标既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可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他认为,实现30·60目标需要考虑规则、价格和成本,但有关讨论还不够精确,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或者不必要的争论;若有优化模型,可实现约束条件下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产生的影子价格代表着激励机制,隐含着多大的GDP代价才能实现优化目标。周小川表示,优化模型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偏差,如果社会偏离最优选择时,也会在较大程度上需要其它一些行政措施作为辅助手段。他还强调,要高度重视碳排放的测与度问题,用好碳排放监测核算、报告、核查(MRV)体系,做好信息披露。周小川建议,在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也可考虑使用动态优化作为方法论,确保该体系更加合理可靠。

陈德铭作大会发言
陈德铭围绕“大数据下的低碳目标和公共管理”发言。他表示,首先,中国已经制订了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在保护国家安全的同时也为加入国际多边条款留下了窗口。在低碳经济和气候变化领域展开大数据合作,才能真正对碳减排进行监督合作,减缓全球气候的变暖。其次,中国制订了碳中和、碳达峰30·60目标,为实现此两步目标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突破和管理现代化,力争2030年以后实行平台式的缓降。煤电产的碳捕捉、碳氧分离、碳综合利用等是中国煤电大国必须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应该尽快从实验室走向发电企业,在应用中加以逐步完善,双碳、双减目标充满了新的产业结构机会。最后,实现30·60的双碳目标一靠科技,二靠管理。低碳目标实现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必须同时依托公共管理对此加以监督,公共管理非常精准才能逐步实现碳的减排。

解振华作主旨发言
解振华围绕“合作落实巴黎协定,推动气变多边进程”作主旨发言。他提出建议,一是要坚持多边主义,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以公约为主渠道的多边机制,全面精准地落实巴黎协定;二是各国要在COP26大会之前提交更新的、更有力度的国家自主贡献,并通报到本世纪中叶的长期低碳发展战略,承担与历史责任、国情发展阶段相符的责任;三是加速疫后绿色低碳转型,鼓励技术和制度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四是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对话增进互信,交流最佳实践,在技术和政策上取长补短。他还指出,中国将继续本着对中华民族的福祉和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承担与我们自身的发展阶段应负的责任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作用。

彭刚致辞
彭刚代表清华大学欢迎与会专家莅临清华园和在线参会。他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事业,在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重大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大学要担负起时代重任。近年来,清华大学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议题,充分发挥学科、科研、人才和国际合作优势,大力加强智库建设,创办了一系列高层次、国际性、品牌化的论坛,牵头成立了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成立清华大学碳中和战略研究院,并积极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高级别会议、全球气候行动峰会和即将召开的COP26会议中建言献策。本次论坛聚焦国家战略、政府角色、市场创新和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吸纳各方智慧,促进交融互通,为推动清华大学和公管学院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承担重要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希望各位委员、专家充分表达观点、贡献新知,共同描绘世界绿色发展的蓝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明天。

埃里克·索尔海姆作线上主旨发言
埃里克·索尔海姆以“碳中和愿景之下,如何确保公平转型”为题进行发言。他建议,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在低碳转型过程当中所面临的不同挑战,确保实现协同转型和绿色发展;加大培训力度,使更多劳动力具备低碳转型过程当中所需岗位的关键技能,同时发展生态旅游业等相关的新兴产业;传统的石油化工能源产业应充分利用过去积累的技术领域的重要经验,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绿色能源方面发挥作用;投资者和广大消费者需充分意识到绿色转型的重要性,共同形成合力。

阿洛克•夏尔马视频致辞
阿洛克•夏尔马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大学和研究机构对气候行动至关重要,他们的洞察力和创新对开发关键技术至关重要,希望所有大学与世界各地的学者们继续传递声音、贡献智慧。

江小涓作总结讲话
最后,江小涓在总结时谈到,各位委员和专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发表了很多高屋建瓴、见地深刻的观点,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启发性。她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加强气候变化治理领域的关键核心问题研究,加强交流合作,集全球之智,克共性难题,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伟大事业,推动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本次论坛分为“迈向碳中和:国家战略与路径选择”“社会力量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与政府角色”“低碳发展与市场金融创新”四个主题,分别由吴红波,清华大学公管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党委书记彭宗超教授主持。柯成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卢迈,宁夏宝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党彦宝,林奈莉,清华大学公管学院教授齐晔,金用学,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中金研究院执行院长彭文生围绕论坛不同主题进行发言,就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共同商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策略。
供稿:公共管理学院
编辑:陈晓艳
审核: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