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中国碳中和的经济政策”研讨会举行

清华新闻网7月2日电 6月24日,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清华大学“中国碳中和的经济政策”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由清华经管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白重恩主持。碳中和研究领域的多位专家到会,深入讨论了关于中国碳中和经济政策的多项议题。

在开幕致辞中,白重恩表示,我国当前正处于双碳目标下的关键历史节点,时间紧、任务重,要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保障经济高质量增长,需要依靠碳定价这一类经济手段,组合碳市场、碳税、绿色议价补贴、碳金融和碳汇等一篮子工具,来进一步鼓励技术创新,同时兼顾共同富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研究如何制定满足多目标的碳中和经济政策,是会议的目标之一,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白重恩发言

第一场圆桌讨论由白重恩主持,主题是“我国双碳目标下的机遇与挑战”。白重恩首先作了题为“碳中和愿景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的引导发言,分析了我国1978-2019年间经济增长中资本、劳动率、全要素生产率分别的贡献,指出有些行业过度投资,导致某些碳强度高的行业发展过快。在我国当前碳中和目标下,白重恩强调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有效的碳中和经济政策,改变过去投资扭曲现象,促使产业提质增效。

贺克斌发言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表示,风光资源分布相对均匀,因此碳中和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发展;中国风光资源多集中在西北等欠发达地区,碳中和转型将为这些区域带来新的增长机会;由于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很大程度上同根同源,推进碳中和进程将有助于彻底解决我国大气污染问题;此外,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用能端的绿色技术取代以及工业流程重塑也是落实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内容。

李善同发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原部长李善同表示,国家碳达峰不等于各地区同时达峰。她强调要通过“十四五”提出的系统观念去进行布局和筹划。各地区产业分工不同,实现达峰的路径有所差异。应从国家整体角度考虑,对各省的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路径统一规划。

钱小军发言

清华大学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钱小军表示,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企业的努力。未来,碳责任将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具有企业碳责任感的企业家,是教育工作者不能推卸的责任。

王灿发言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灿从“双碳”的外部性出发,从用能和供能角度提出通过技术支撑“双碳”目标实现。他表示,双碳目标需要现在就布局碳捕捉、负碳等托底技术,改变对传统成本的认识,转变对风险结构、成本变化和技术进步的预期。

曹静作引导发言

第二场圆桌会议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曹静主持,主题是“我国碳中和的经济政策手段”。曹静首先作了题为“中国的碳定价政策研究”的引导发言。发言讨论了全球和中国碳市场的运行情况以及不同情景下碳定价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她提出,中国如何设计广泛的碳定价政策,同时兼顾区域平衡发展及共同富裕,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讨论。

张希良发言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表示,整个中国碳市场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效率和政治可接受程度的权衡。“十四五”期间碳市场预计会扩大到覆盖八大行业,碳市场的金融衍生品要谨慎开发,在碳市场建立完善的基础之上,可以进一步考虑稳步推进碳税等其他政策。

徐晋涛发言

北京大学国发院教授、北大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晋涛从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围绕森林碳汇作了分享。他强调,中国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3,改善森林质量,重启国有林区改革,努力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可以带来10-15亿吨的新增碳汇,并进一步降低碳中和的社会成本。

郑新业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院长郑新业讨论了碳科学时空无关和不确定性的特点,需要在经济和社会整体框架中间讨论碳减排,有效识别并匹配碳投资的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强调代际减排将成本均等化、公共资金产业间减排效果均等化。

马军发言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生态环境部特邀观察员马军就碳数据、市场机制和减污降碳协同等议题进行了讨论,着重分析了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到“双碳”达标工作中来。他提出,需要通过数字化平台开发赋能企业,助力实体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

下午,曹静围绕“我国‘碳中和’经济政策分析”这一主题开启了下半场的学术研讨环节。北航经管学院朱磊介绍了基于实物期权的可再生能源的动态补贴政策的研究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宋枫分享了关于中国电力市场改革进程的实证研究;厦门大学李智就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案选择展示了Lab-in-Field(实地实验室)实验结果;清华大学核能院滕飞从气候变化损失角度开展了多模型比较评估研究。北师大环境学院毛显强和芝加哥大学王绍达作为讨论嘉宾参与了研讨交流。

罗勇发言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鲁玺就“我国低碳研究交叉学科建模分析”主题主持了第二场学术研讨会。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系主任罗勇分享了可再生能源气象学的研究与应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覃栎就中国煤制气空气质量、人体健康和碳排放影响展开了介绍;鲁玺从生物质与煤共气化负碳发电技术的环境与经济效益进行了成果介绍。

姜克隽发言

最后,能源所姜克隽就碳中和背景下能源高可靠性与零碳电力供应问题进行了前瞻性讨论,指出风光资源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具有不稳定性,需深入研究核电、抽水蓄能电站、储能的前景,以及这些技术如何保证高可靠度的电力供应。

会议合影

双碳目标的实现,是当前各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也对学术界提出了跨学科交叉研究的要求。本次会议的举行,标志着清华经管学院和清华全球发展院就我国碳中和经济政策的研究平台正式启动。未来平台将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智库成果。

供稿:经管学院

编辑:李华山

审核:吕婷

 


2021年07月02日 09:24:57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