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2021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学术论坛召开

清华新闻网5月28日电 (通讯员 熊星玥 沙克尔江 周博群)5月19日至21日,2021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学术论坛在线召开。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埃克塞特大学国际事务副校长马克古德温(Mark Goodwin),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院长、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执行理事会主任兼秘书长颜海平,联盟副秘书长、国际处副处长孟波,文科处副处长刘晗,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刘昊等出席论坛。埃克塞特大学人文学院外事副院长梅丽莎•珀西瓦尔(Melissa Percival)主持开幕式。论坛设置两个主旨演讲、四场专题研讨,来自中英17所高校的90余名专家学者及学生围绕论坛主题“全球性再想象”展开了精彩的论述和交流。

彭刚致辞

彭刚在致辞中表示,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之下,联盟各成员高校携手共克时艰,谋求中英人文教育、人文研究新发展,加深了两国高校之间的理解互信和友谊,促进了两国高等教育合作迈上新台阶。

回顾此次论坛,彭刚诚挚感谢中英双方所有与会的资深学者和新生力量,认为论坛的圆满结束充分体现了人文学术、人文教育在国际合作中的创新力,体现了人文交流在跨学科发展中的国际成果,体现了人文学科在科学技术更新中的作用、文理工学科在跨学科跨领域的对话中的发展。“水木清华,人文日新”,一所优秀的大学,作为民族和世界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始终大力推进以跨文化的知识生产和交流交融能力为重点的人文学术和人文教育,为促进人类多样文明与和谐共生作出更大的贡献。最后,彭刚预祝由复旦大学承办的2022年度论坛圆满成功,希望联盟成员持续努力,使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的学习精神生生不息。

马克·古德温致辞

马克•古德温代表会议承办方埃克塞特大学致辞,向参会的专家学者们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致力于推进联盟成员间在人文学术、人文教育领域的至诚合作和交流分享。新冠疫情带来的种种挑战,更显示中英两国高校持续国际合作的意义。马克•古德温说,人文学是人们跨越文化差异相互理解的纽带。人文学者可以通过了解来自不同历史、文明背景的人们如何应对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境况,包括疫情下的经历,提供不同角度的感知和诠释, 以达到彼此理解。他相信,中英两国学者之间的合作和对话,将在人类世界应对全球共性的各种挑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颜海平作主旨演讲

在题为“彼此的抵达”主旨演讲环节,颜海平围绕跨文化研究领域的母题设置和发展谱系,朔源歌德“世界文学”的理念及其当代变奏,肯定其中多元文化的愿景,同时分析指出现有“世界文学”在理念、机制、话语三个层面的历史局限性。以中国当代“外国语言文学”领域机制创新状况为参照,颜海平将国际语境中对建构世界文学研讨话题的重心,移位至不同的语言语系文学文化如何关联的命题,聚焦于探索它们如何可能跨越近现代以来既定话语和传统地缘政治的局限,以成就由双语多语对话而交汇绵延的人文世界。通过对一系列经典历史场景的跨文化辨析,颜海平说,出生于不同的语言语系文化文明中的社会个体、群体,跨越既定惯习的各种局限,在对差异的自觉中互为启示、彼此更新,构成了近现代以来人类历史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经验和充满创新的想象时空;为跨文化人文学术和教育的开拓传承,提供了久远深厚、有待进一步认知的智慧资源。

2021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峰会以“全球性再想象”的主题作为人文学者开展对话的焦点和杠杆,下设四个专题研讨。

陈雷、郭相葳、托德·霍尔、何伟文、郑松筠、安娜塔斯亚·阿库里奇、陈湘静、贺桂梅、褚英男(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发言

“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构建共同体”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陈雷研究员、清华大学外文系曹莉教授、埃克塞特大学郭相葳(Vivienne Guo)讲师共同主持,七位中英学者阐发了他们对于“共同体构建”的研究与思考。牛津大学托德•霍尔(Todd Hall)教授为国际关系领域提出了“情绪分布”的研究理论。上海交通大学何伟文教授与上海海事大学的郑松筠讲师从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以及移民等角度探讨了英国伊丽莎白时期新教作家与非裔英国作家作品。曼彻斯特大学安娜塔斯亚•阿库里奇(Anatasiia Akulich)阐释了20世纪早期东正教传教士如何树立其中国特色的东正教身份。清华大学陈湘静助理教授追溯了中国社会史中“封建”概念的翻译及文化政治。北京大学贺桂梅教授聚焦当代华语新武侠电影,探讨了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埃克塞特大学褚英男(Yingnan Chu)研讨了华裔喜剧演员重新获得被种族主义剥夺的主体性的艺术形式。

乔·吉尔、褚孝泉、方德万、雷吉纳·盖妮尔、托依迪吾力·伊斯兰姆·汗、吴娟、郝田虎、孙红卫、赵元(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发言

“跨国身份、流动和旅行”研讨由复旦大学褚孝泉教授和剑桥大学方德万(Hans van de Ven)教授主持,考察几个世纪以来的人、物、思想和文化如何跨越疆界流动融合。埃克塞特大学副校长、人文学院院长乔•吉尔(Jo Gill)发表欢迎致辞。清华大学吴娟副教授重点探讨了外来佛教僧人在汉文大藏经形成过程中的多重角色。南京大学孙红卫教授以18世纪中国壁纸在英国的传播为例考察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过程。华威大学托依迪吾力•伊斯兰姆•汗(Towhidul Islam Khan)通过对民族迁徙案例的追溯,提出“幸福流动性”概念,揭示观念更新的流动性轨迹。浙江大学郝田虎教授追溯探讨了弥尔顿和莎士比亚与现代中国文化变迁的关系。清华大学赵元副教授聚焦奥登的音节诗如何从中国文化资源中汲取灵感、获得形式创新。埃克塞特大学雷吉纳•盖妮尔(Reginia Gagnier)高级研究员重点讨论和概括了语言和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变化与演进。

高昊、王欣、张琳、玛丽·奥古丝塔·布雷泽尔顿、张剑、戴维·琼斯(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发言

“大流行病时期的生命政治学”研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欣教授和埃克塞特大学高昊高级讲师主持,学者们提出对疫情现状的研究、反思与未来解决方案。剑桥大学高级讲师玛丽•奥古丝塔•布雷泽尔顿(Mary Augusta Brazelton)指出中国在流行病疫苗的研发和分配方面给整个国际社会提供了模范。埃克塞特大学多拉•瓦尔加(Dora Varga)高级讲师结合20世纪50年代小儿麻痹症流行病的经验作出呼应。埃克塞特大学戴维•琼斯(David Jones)教授和张琳博士分别从视觉语言和博物馆教育的维度,综述人类处理疫情的有效方法。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朔源17世纪以来主题为疫情的英国经典诗歌和文学,阐释其中贯穿的对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价值意识的两大脉络,并进一步解释了他们在当下的变奏和共鸣,引发了深入的讨论。

杨金才、梅丽莎•珀西瓦尔、露西娅·娜吉布、克洛艾·普里迪、尚必武、亚当·罗伯茨、曾清漪、刘树森、戴维·哈德特发言(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环境人文与可持续发展”研讨由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和雷丁大学露西娅•娜吉布(Lucia Nagib)教授主持,埃克塞特大学人文学院外事副院长梅丽莎•珀西瓦尔致欢迎辞。埃克塞特大学克洛艾•普里迪(Chloe Preedy)高级讲师,伦敦国王大学学院亚当•罗伯茨(Adam J Roberts)博士,清华大学毕业生、密歇根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生曾清漪分别聚焦现当代英国和中国经典作家艺术家作品,探讨和揭示人文艺术与环境的内在关系。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提出了非人类叙述的定义、类别和功能。北京大学刘树森教授阐释了翻译文学与可持续发展在百年演变过程中如何相互依存。香港中文大学戴维•哈德特(David Huddart)教授以当代英语经典作品为例,阐述了如何从人文角度探索生物多样性的世界。

詹姆斯·马克作主旨演讲

最后,埃克塞特大学教授、资深欧洲历史学家詹姆斯•马克(James Mark)作闭幕主旨演讲,研讨二十到二十一世纪东欧和东亚多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历史联系与延伸纽带,再次呼应了本次论坛“全球性再想象”的主题。

供稿:外文系

编辑:陈晓艳

审核:吕婷

2021年05月28日 14:56:02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