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5月24日电(通讯员 谷霖 摄影 孙德利 张枢)5月18日,正值国际博物馆日,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主办的“光电之迹——信息科技先驱手迹展”及“百草可观——中西药用植物图像展”正式开幕,展览均展出至2021年8月31日。

吴国盛致辞
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致欢迎辞,他介绍了本次展览以及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概况。吴国盛指出,科学博物馆已经形成了春秋两季的换展模式。未来,科学博物馆将集结更多社会力量,丰富科博的展览内容,不断推进科博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吴国盛为程昊以及策展团队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吴国盛为蒋澈颁发参展证书
名人手迹收藏家、“西元收藏”联合创始人程昊和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蒋澈作为联合策展人分别介绍了“光电之迹”展览和“百草可观”展览筹划过程和藏品的历史价值。在开幕式现场,“西元收藏”团队将“光电之迹”展览的一件展品——克劳德·香农亲笔签名的个人藏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44年出版的《个人及其社会:原始社会组织的心理动力学》捐赠给科博。随后,吴国盛为两个策展团队颁发参展证书,为“西元收藏”团队颁发捐赠证书。

黄翊东发言
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电⼦工程系教授黄翊东指出,“光电之迹”展内容丰富、设计巧妙、布局严谨,帮助观者梳理了200年电子信息发展史,值得品味。黄翊东更坦言,见到少年时期崇拜偶像的手写真迹,内心十分激动,这些印迹也将激励着年轻人奋发的创新精神,她希望该展撤展后能转至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继续展览,对该专业学生起到教育激励作⽤。

刘清飞发言
药学院副教授刘清飞从学术发展及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角度向大家分享了专业见解。他提到,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对药用植物有些陌生,但药⽤植物作为古代医学起源的根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车志红发言
北京百年世界老电话博物馆车志红馆长表达了对“光电之迹”展览的浓厚兴趣,亦讲到他38年前曾到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自费报名学习计算机的趣闻。车志红还向科学博物馆捐赠了收藏几十年的珍品——清末铜手工锻造的九连环。

卢颖发言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馆长卢颖从中医药的专业角度向大家介绍了“百草可观”展览的价值及传承意义。她分享了“本草”名称的来源,也向观众普及了许多关于中草药及中草药著作的知识。

“光电之迹——信息科技先驱手迹展”现场

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亲笔签名的《个人及其社会:原始社会组织的心理动力学》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1944 年出版)
本次“光电之迹——信息科技先驱⼿迹展”共展出40余件含有法拉第、约瑟夫·亨利、摩尔斯、贝尔、马可尼、爱迪生等科技先驱及相关⼈物珍贵手迹的书籍、信札、便条或名片。展览以信息技术发展史为基本框架脉络,聚焦第四、五次信息革命中重要里程碑事件和关键性人物的背景故事,采取线性时间轴演进⽅式,通过⼈物手迹藏品的具象化呈现和语境化传达,引导受众以人性化视角把握科学研究的历史定位,从背景化史料洞察科学家的心境世界,进⽽深度领略科技人文的不朽魅⼒。

“百草可观——中西药用植物图像展”现场

由左至右依次为《论药物》(维也纳抄本)中亚苦蒿、大翅蓟、龙芋、红百金花
“百草可观——中西药用植物图像展”共展示百余种来自东西方的植物图像。展品由公元前药用植物的写本、绘本开始,经过木刻插图的尝试,直到近世印刷,展现了⼈们⽤图像来鉴定和认知植物并将其⽤药的过程。这对医学史研究弥足珍贵,也让普通大众能够借此机会感知历史,并反思知识与图像、词语与视觉、⼈类与自然的关系。
参加开幕式的艺术策展人王尤由衷地说:“一个是电子信息展,一个是表达植物生命的展,它们并列展示有一种对撞的艺术冲击力,非常震撼,也引发观众对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产生一种反思。展览虽小,却十分惊艳。”科学传播工作者王姝认为,科博馆的定位展示了清华大学博大的视野与格局,看了这次展览,内心满怀对科博未来的期待,科博对科学人文的推动必将大有助益。

与会嘉宾合影
供稿:科学博物馆
编辑:张同顺
审核:李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