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11月12日电 11月7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全球学术顾问委员会(以下简称“学术顾问委员会”)2020年会议在清华大学举行。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学术顾问委员会中方主席周小川,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楼继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谢伏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等出席会议。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通过视频发表致辞。学术顾问委员会年度外方主席、布鲁金斯学会名誉主席、亚洲协会董事会联席理事长、巴里克黄金公司董事长约翰·桑顿(John L. Thornton)等学术顾问委员在线参会。

与会嘉宾合影

王毅致辞
开幕式上,王毅发表题为“弘扬多边主义,应对全球挑战”的讲话。他表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反弹,各国人民生命健康受到威胁,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国际格局加速演变。面对国际社会的共同挑战,选择团结还是分裂,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检验着人类社会的智慧、良知和勇气。疫情发生以来的现实一再证明,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多边主义是人间正道,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势在必行。王毅最后表示,当今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持多边主义,都更需要加强团结合作。今天我们所做的每一个抉择,采取的每一项行动,都将汇成影响未来世界面貌的历史合力。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沿着多边合作的人间正道阔步前行。

陈旭致辞
陈旭代表清华大学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委员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她表示,公管学院学术顾问委员会的成立是公管学院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各位委员在过去一年为公管学院和清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完善治理体系、提升全球治理能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急迫而重大的课题。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十四五”期间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宏伟蓝图,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要部署。在此特殊背景下,本次会议以“全球治理挑战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为主题,正合其时、意义深远。希望各位委员直抒己见、畅所欲言,继续为公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推动全球治理变革贡献真知灼见和良方良策。

邱勇视频致辞
邱勇通过视频向大会致辞。他谈到,全球疫情让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已经成为所有人共同面临的挑战。面对疫情,清华大学坚守教书育人职能,做到疫情防控不松懈,改革发展不放松,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面向人类社会发展需要,清华大学和公共管理学院致力于培养骨干人才和领导者,为推动全球人类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他希望各位委员继续为全球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献计献策,为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发展战略和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提供宝贵意见,为打造具有全球视野的公管学院贡献智慧。学校将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公管学院和顾问委员会工作,相信公管学院一定能够扛起历史责任,展现时代担当。

丁仲礼作主旨发言
主旨发言环节, 丁仲礼以“加强全球治理合作需要培养高水平综合性人才”为题作主旨发言。他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合作与治理出发,就相关的人才培养问题分享个人见解。他认为全球公共治理青年人才应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在价值上,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超越意识形态分类与价值观的眼光;在思维方式上,要有足够的弹性和包容性,有换位思考的能力;在知识储备上,要有广阔的知识结构和终身学习的自觉。他建议清华公管学院接下来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加强与各部委、机构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推送的定向合作机制;二是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建立中国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联盟;三是为学生创造更多到国际组织、国家重要部门、基层组织、非赢利组织实习锻炼的机会。

万钢作主旨发言
万钢就全球共同抗疫中的科技创新合作和人才培养作主旨发言。他谈到,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最艰难的时候,世界各国向中国提供医疗物资、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过程中,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推动抗疫知识和信息共享、搭建开放交流平台、深化联合科研攻关、维护多边合作机制、加速新兴科技的应用,破解疫情防控难题,助力全球共同抗疫,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和责任担当。后疫情时期迫切需要倡导开放包容、推动互鉴互信、共同激活创新引领的合作动能。因此,我们应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坚持多边合作、保障疫苗和药物研发与供给,同时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为镜,加强全球科技治理协作,思考和探索未来的全球治理模式,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周小川作主旨发言
周小川围绕如何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做主旨发言。他表示,在未来40年内实现碳中和,对单位排放高、排放总量大的中国是相当艰巨的任务,需要在体制机制、市场建设、创新技术等方面做大量工作。他认为,首先,应完善碳排放的测算、统计方法,实现全社会、各行业的碳排放可测算、可计量,从而更好地实现减排目标;其次,应鼓励碳捕获、碳吸收、碳沉降等技术发展,创新技术手段减少碳排放;再次,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运用碳市场及金融产品等来激励全社会为实现减排的共同目标努力;最后,应加强针对无国界领域的碳排放问题的国际合作,探索建立有关的国际治理机制。

约翰·桑顿线上主持上半场会议
约翰·桑顿围绕“全球治理挑战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一主题主持了上半场的会议。

江小涓发言
公管学院院长江小涓就时代新挑战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作汇报。她谈到,应对中国公共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变化和挑战,亟需培养一批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公管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象、内容和方式要适应新要求。为此,学院将积极发展更高层次的公共管理教学项目,改革完善现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大力提升学术研究生培养水平。

陈冯富珍发言
中方委员、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院长陈冯富珍(Margaret Chan)以“全球健康治理”为题发言。她表示,新冠疫情使全球健康治理处于激荡之中,并将继续对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全球经济不稳定,而世界还未做好应对此类公共卫生危机的准备。联合国是国际合作及应对国际问题的重要舞台,全球合作是全球治理发挥作用的最后一根纽带,应当有效发挥联合国功能,促进各国合作,避免病毒进一步侵蚀我们的社会,加剧彼此不信任和分歧。她还建议,在当下我们更要培养掌握敏捷思维的人才,通力应对当今时代面临的挑战。

约翰·霍尔德伦线上发言
外方委员、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环境政策讲席教授约翰·霍尔德伦(John Holdren)强调了紧张政治局势下重建中美科技合作的重要性。霍尔德伦回顾了中美两国在原子能、气候变化、污染防治等方面曾共同应对诸多挑战的历程,并表示,尽管两国政治关系存在一定分歧,但仍然需要恢复中美间科技合作。

楼继伟发言
中方委员楼继伟作题为“夯实公共治理基础,应对全球治理挑战”的发言。他指出,当前全球治理变革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形势,解决全球治理难题,各国首先需要夯实国内公共治理基础。他建议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可以从财政理论、经济理论、国际比较研究、法律、政治等方面进行加强。

保罗·罗默线上发言
外方委员、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Paul·Romer)以“以人为本而非以论文为本”为题进行了发言。他认为,面对全球性的议题,国际社会不仅需要相关的学术成果作为参考依据,还需要来自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决策。

陈德铭发言
中方委员、商务部原部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原会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陈德铭重点谈了对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几点思考。

谢伏瞻发言
中方委员谢伏瞻以“加强智库国际合作,推动解决全球问题”为主题进行了发言。他建议中国新型智库从聚焦重大紧要的问题,构建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合作手段等三个方面入手,更好发挥智库国际合作的作用,推动解决全球性问题,共建人类美好家园。

卢迈发言
中方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秘书长卢迈以“加强国际高层交流,促进全球治理进步”为题发言。他建议,公管学院应增加关于沟通交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强调沟通技巧。

桑德拉·阿奇博尔德线上发言
外方委员、美国华盛顿大学埃文斯公共政策与治理学院荣休院长桑德拉·阿奇博尔德(Sandra O. Archibald)作题为“公共行政与政策双学位在加强全球治理中的价值”的发言。她希望公管学院持续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公共治理能力,从而助力加强全球治理。

杨斌发言
中方委员、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作题为“发挥身处大学中的优势: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伦理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发言。他认为,新时代新格局对公共管理人才提出“更加谦逊”的新要求,这并非是从美德角度,而是从行为和能力角度的要求。然而,过于强调专业教育之专,并不利于谦逊的养成。他认为,“多元”给养成谦逊以环境,“开放”给培养谦逊以基础。作为大学中的公管教育,可以在学生选拔、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多个方面发挥好“身处大学中”的育人优势,为人才培养创造开放多元的社群,并以“新读写能力”的高度,重视公管人才的科技基础教育。
周小川围绕“全球科技合作与公共治理人才培养”这一主题主持下半场的会议。

薛澜发言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公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分享了公管学院在应对疫情全球合作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抗疫政策研究,服务应急决策;二是参与相关国际研讨,贡献研究成果和智慧;三是参与旨在加强合作、消除误解的国际探讨,促成国际合作共识;四是提供交流渠道,受托发布来自国际社会对中国抗疫的慰问;五是多方式支持国际疫情抗击工作,彰显国际情怀。

田中爱治(Aiji Tanaka)线上发言
外方委员、日本早稻田大学校长田中爱治(Aiji Tanaka)介绍了早稻田大学的新冠疫情应对策略及背后逻辑。

吴红波发言
中方委员、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会长、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席院长吴红波认为,优秀的公共管理人才应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丰富的科技知识、包容的冷静心态、政策的创新能力、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意愿和良好的国际沟通与合作能力。

穆罕默德·尤努斯线上发言
外方委员、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始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就后疫情时代重建提出了“不要重蹈覆辙(No Going Back)”的呼吁。他认为,发挥好普惠金融的作用在当下至关重要,对落实以人为本、缩小贫富差距、服务人民福祉具有积极意义。

司马博(Robert J. Zimmer)视频发言
外方委员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司马博(Robert J. Zimmer)作题为“全球挑战和大学合作”的发言。他认为,应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培养出真正能够应对全球挑战的下一代领导者。

柯成兴线上发言
外方委员、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柯成兴(Danny Quah)在发言中强调了国际纷争加剧的情况下开展全球科学合作的重要性。

弗雷德里克·弥雍(Frédéric Mion)线上发言
外方委员、法国巴黎政治大学校长弗雷德里克·弥雍(Frédéric Mion)作了题为“后流动时代的世界性大学”的大会发言。他认为,全球高等院校应采用线上教学和融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来应对疫情,努力提供高水平的教育资源。

马化腾线上发言
中方委员、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围绕公共管理数字化时代的人才培养与企业责任进行发言。他认为,公共管理需要与技术进步良性互动,企业应履行好社会责任,助力公共管理的变革和创新,最终实现公共管理和数字技术协同发展,体现科技向善的价值观。

林奈莉线上发言
外方委员、牛津大学布拉瓦尼克政府学院院长林奈莉以“高校在促进全球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为题进行了大会发言。她认为,面对新冠疫情,高等院校应该在信息分享、增进互信、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陈清泰发言
中方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国家经贸委原副主任、清华公管学院首任院长陈清泰以“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增强学院文化底蕴”为题进行了发言。他建议公管学院应针对公共管理的学科和育人特点,在清华校园文化基础上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并将文化建设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
江小涓在总结讲话中表示,希望大家用学术界的力量、用理性的力量、用理论的力量,用看历史、看现在、看未来的力量,影响国家公共部门、影响公众、影响学术界,在全球治理中进行更广泛的合作,使世界能够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希望学术顾问委员会的各位委员能够继续关心和支持学院的发展,助力学院迈向世界一流公共管理学院。

会议现场
为更好地推动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全面发展和提高国际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目标,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2019年11月1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立全球学术顾问委员会,由来自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的33位专家学者、商界精英和政界领袖组成,旨在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建设发展提供前瞻性、战略性指导建议。
供稿:公管学院
编辑:李晨晖 李华山
审核: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