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10月22日电 10月17日下午,纪念刘仙洲先生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刘仙洲工程教育与工程技术史研究学术论坛”在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大同厅会议室举行。会议由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教育研究院、科学史系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联合主办,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天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出版社等单位的40位嘉宾参加论坛。刘仙洲家属刘明,清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蒋耘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张柏春,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高立志等出席论坛。

论坛嘉宾合影
蒋耘中在致辞中回顾了刘仙洲在中国工程教育和机械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他表示,刘仙洲先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学术遗产,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系统总结。这次学术论坛旨在对刘仙洲先生的工程教育思想和工程技术史学术成就进行梳理探讨,相信将对我国工程教育和科技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论坛上,张柏春回顾了刘仙洲为中国机械史学科的创建所做的奠基性工作,探讨了其后一系列机械史论著对刘仙洲的中国机械史学术与学科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张柏春作题为“刘仙洲与中国机械史学科的创建”的报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王孙禺、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后刘年凯、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冯立昇等十余位专家论述了刘仙洲先生在推动工程教育改革中的贡献与主要研究成就,肯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工程教育史上的地位,并探讨了其工程教育思想及实践的重要现实意义。

论坛现场
学术论坛期间,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还举办了包括刘仙洲所著机械工程教科书《英汉对照机械名词》的不同版本、其亲笔抄录的机械史资料卡片与论文著作手稿等的实物展,引起与会学者的浓厚兴趣。

与会代表参观实物展
背景介绍:
刘仙洲先生是我国著名机械学家和机械工程教育家、中国机械工程学科开拓者、中国农机事业开拓者、中国机械史学科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北洋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副校长、第一副校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等职。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他以勤奋、严格、诲人不倦著称,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为发展我国机械工程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仙洲在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对中国机械发明史的研究进行了开拓工作。他从1920年代就开始关注中国古代的机械工程史料,先后出版了《中国机械工程史料》《中国旧工程书籍述略》《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中国古代农业机械方面的发明》等论文和专著。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致力于中国机械史的系统研究工作,推动了中国机械史学科的建立。1952年,刘仙洲提议在清华大学成立中国工程发明史编辑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负责搜集和整理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工程技术的史料。至1961年,已查阅了9000余种古籍,制成各种资料卡片16000多张,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这些资料卡片现在存放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供校内外专家学者使用。1980年,经学校批准,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成立科技史研究组,后来又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继续从事相关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努力继承和发扬刘仙洲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工程技术史研究传统,相继编撰出版了《中国科技史料选编:陶瓷、琉璃、紫砂》《中国科技史料选编:农业机械》《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补编)》《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二编)》等一批文献整理著作与学术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供稿:图书馆
实习编辑:李若梦
审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