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9月3日电(通讯员 马姚姚 摄影 李丹) 9月1日晚,清华大学第35期团校师生与部分水利系退休教师共聚一堂,线上线下联动,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精神。曾参与密云水库建设的水利系退休教师王君连(1954届校友)、张超(1960届校友),校团委书记张婷,离退休处副处长袁丽丽,水利系退休教师沈言琍,校团委党支部全体教师以及第35期暑期团校全体学员参加此次学习活动。校团委书记张婷主持会议。
会上,大家一同学习了总书记回信全文,并就回信精神和密云水库建设历史展开热烈的讨论交流。

暑期团校部分师生与老教师合影
今年是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1958年,受周恩来总理委托,清华大学与水利电力部合作成立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时任清华水利系教授张光斗任院长兼总工程师,负责密云水库设计。在他与众多教师的带领下,1958届水利系毕业生联合其他年级学生骨干“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完成了水库整体的规划设计。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20余万军民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建设一线,凭借着人力与土法,一年拦洪,两年建库,为密云水库落成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60多年前的工业机械化水平远不及当下,20万人用双手和推车跬步相积搭建起了密云水库。回忆起当时的设计细节,水利系退休教师王君连说:“我们当时只能住在地窝子里。冬天烧煤要花很长时间,白天也忙着顾不上,晚上就只能穿着皮帽子、毛衣毛裤、大衣睡觉。”

密云水库建造参与者、清华大学水利系退休教师王君连发言
水利系退休教师张超认为,时隔半个多世纪,再去回忆当时的那段艰苦岁月,意义不在于重复苦难,而在于精神传承。“只有毕业设计‘真刀真枪干’,才能有生产责任感。毛主席曾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都会失去分量。”他说。

密云水库建造参与者、清华大学水利系退休教师张超发言
将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劳动教育结合一直是清华的传统。今年清华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是“青春报家国,奋进正当时”。清华大学校团委书记张婷表示:“青年一代清华学子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更应该传承国家精神、清华精神,将所担负的使命落实到实践中。”
老一辈水利人“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新一代水利学子也正在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开拓海外实践,引领成才报国。水利系团委书记向致谦分享了院系目前社会实践工作开展情况,在多年的推动坚持下,水利系已经形成了“大一进行专业认知,大二参与行业调研,大三引领品牌项目,大四和研究生指导实践”的寒暑假实践模式格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团委书记韩昊庆介绍了“乡村振兴工作站”项目和贯穿其中的劳动教育精神的传承。“工作站积极推动建筑学院学生将毕业设计与乡村服务相结合,锻炼同学们的真功夫,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责任感。未来工作站还将建设劳动教育服务平台,进一步健全评价制度,成为学生了解国情乡情的重要场所。”
除了现场参与交流的团校师生外,还有不少师生通过在分会场或远程观看直播的形式,共同参与了此次学习活动。活动结束后,暑期团校成员纷纷发表学习感悟。
第35期暑期团校师生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
社科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刘充:
我是密云人,身边有很多亲友奋战在守护密云水库一线,从小就在水库周边积极组织和参与环保社会实践。可以说,密云水库让我在进入清华前就与60年前的学长学姐们结下了缘分。清华人和密云人的双重身份告诉我,要格外珍惜60年来的建设成果和守护成果,像做毕业设计一样践行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的理念!
电机系2017级本科生赵博元:
鸿泥雪爪,岁月无声。60年前,水利系的学长们筚路蓝缕,共同完成了密云水库的设计任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精神,切实感受到了流淌在清华人血脉中的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不惧艰险、勇挑重担的精神。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我也将积极发挥自己专业所长,用爱发电,用心筑梦,继续与电机系同学发起的公益实践项目“梦之网”的团队伙伴们一道,为偏远地区小学搭建光伏微电网,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真正把专业学习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经管学院2017级本科生冉诗睿:
习总书记的回信让我钦佩于密云水库的长远设计,几位老师的发言更让我深切领悟到“劳动”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今年暑假,经管学院的“清春联播”支队在吉林、黑龙江、北京和陕西四地进行助农直播,得到《人民日报》的报道,为学院践行劳动教育打开了新思路。作为经管学院团委负责实践工作的副书记,如何帮助支队做好实践总结工作、扩大实践影响力,引导更多的同学为祖国发展作贡献,是我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计算机系2017级本科生赵博文:
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前辈们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奇迹。60年后,在科技迅猛发展、国家繁荣富强的今天,面对产业界的诸多艰难挑战,我们是否还能够将密云水库建设的精神迁移到当今的科研攻关工作当中,是否还能满怀勇气,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卡脖子’的领域中不断钻研并取得突破?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清华人深入思考的问题。
水利系2017级本科生王东民:
从进入清华水利系学习开始,我不断听到关于密云水库的“传奇”,而今天终于有幸见到了这个“传奇”的两位缔造者。在谈及密云水库时,张超学长和王君连学长的声音都更加洪亮,让我仿佛能直接看到这两位老水利建设者深藏内心的自豪。两位老人谈到的那些有趣的小故事已经成了难以复制的经历,工程建设时那些难啃的“硬骨头”更是铸就了清华水利人的风骨。愿两位老人身体健康,愿新一代清华水利人豪迈接过清华水利、中国水利的大旗!
供稿:校团委
编辑:李华山
审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