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焦点访谈》专访五道口金融学院田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非闭关锁国,要进一步扩大开放

清华新闻网8月7日电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判断和分析,中长期和持久战成为关键词。面对国内外种种不确定性,中国的发展战略风向之变体现在何处?将带来怎样的实际改变?展望“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发展成为第一关键词,中长期规划如何进一步彰显大国经济包容性与增长的韧性?

在8月3日、4日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焦点访谈》“坚定信心,打好持久战”和“立足当下、谋划长远”特别系列节目中,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就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式及中长期经济工作重点,接受采访并发表了观点。

田轩教授接受《焦点访谈》采访

近几个月,有关“两个循环”的概念备受关注。基于“持久战”的判断,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明确,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此,田轩表示,对于“双循环”这一概念,关键在于正确的理解和建构:首先,“国内大循环”并非完全退出参与国际分工,也不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向,而是我们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事实上,中国的内部循环绝非闭门造车,而是通过重塑国际产业链、贸易链布局使国际循环更好的为国内循环服务。其次,对于我们目前具有的“国内大市场优势”,绝不能单纯地认为,中国市场大到可以容纳出口型企业的所有产能,而是要发挥国内大市场帮助企业渡过暂时的难关、稳定经营并且提高竞争力。协助外向型企业出口转内销,也不是放弃海外市场,恰恰是为了帮助出口型企业渡过困难时期,同时保住已经建立的外销渠道。

疫情冲击让中国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凸显,但也可以倒逼改革,成为创新的动力。下半年经济怎么干?中央政治局会议作了多方面部署,其中再次强调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对此,田轩表示,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对于扶持中小微企业、新基建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房住不炒”等问题的定调,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都是抓住了微观个体对未来稳定的预期,最终目的是抓住扩大消费这个中国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田轩认为,在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背景下,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共识。消费作为内需的“稳定器”,对经济增长十分关键。目前,我国仍有六亿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消费扩容潜力巨大。面对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促消费将是一场持久战,它不是高层政策一厢情愿的买卖,也很难一“促”而就,需要消费者有稳定的收入预期作支撑。因此,保障就业成为维系社会稳定大局、有效拉动内需的重要一环。

今年既是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展望即将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高质量发展成为第一关键词。那么,中长期规划如何进一步彰显大国经济包容性与增长的韧性?对此,田轩认为,首先要对未来发展目标有准确定位,这取决于对当下发展态势的清醒认识。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一是地区上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西部一些落后地区人均生活水平、收入还比较低;第二是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的不平衡,电商、金融科技产业实际上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其它很多产业还比较落后;第三个不均衡,是人民生活收入的不均衡。

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既要有应对当下的策略,也要有立足长远的战略。对此,田轩表示,经过了40年的高速成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处于很重要的机遇期。立足当前分析,中国有值得自信的制度优势,有非常广阔的市场,有40年来改革开放坚厚的基础设施,有非常完善的工业体系,同时有不断提升的营商环境,这些都是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绩,也是面向未来发展很重要的抓手和基础。

供稿:五道口金融学院

编辑:李晨晖

2020年08月07日 16:40:1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