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清华校友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榜单
清华新闻网2月1日电(通讯员 田 阳) 1月30 日, 2017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评选结果正式揭晓,这是“全球 35 位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Innovators Under 35)活动落地中国的首次评选。35位在各自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或示范性成果的青年科技人才代表入榜,其中有7位是清华大学的校友,他们是:2005级(2005年在电子系入学,1年后转入生物系)校友、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研究员丛乐,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朱军,2004级计算机系校友、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楼天城,2011级电子系校友、深鉴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姚颂,2006级自动化系校友、旷视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印奇,2001级软件学院校友、快手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宿华,2001级化工系校友、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金虹。

丛乐、朱军、楼天城、姚颂、印奇、宿华、金虹(从上到下、从左至右)近照。
他们入选的理由分别为:
丛乐:首次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作用于人类和鼠类细胞,并揭示了相关技术在基因治疗,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朱军:取得多项贝叶斯研究成果,跳脱过去 250 多年历史的经典贝叶斯“非先验即似然”框架,并将 20 多年来相互分离的两大方向,最大间隔学习和贝叶斯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还开发了“珠算”概率编程库。
楼天城:创立自动驾驶汽车公司小马智行(Pony.ai)。通过自行打造的集中式多层系统(centralized multi-layer system),强化了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实现了性能提升,并且正在让技术快速落地。
姚颂:创立领导的深鉴科技在深度压缩技术和稀疏神经网络硬件加速方面取得突破性创新,通过底层架构的创新与软硬件协同设计,已可在不同行业落实具有高效能的深度学习应用场景。
印奇:创建人脸识别独角兽企业旷视科技,将技术集成在摄像机等前端硬件中,大幅提高技术解决问题的效率。
宿华:创业 34 次的连续创业者,打造出了日活 1 亿的“全民APP”。
金虹:作为能源企业中的技术与技术管理创新者、内部创业者,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的试错成本和时间,推动了能源创新与成果转化。
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创刊于1899年。自 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都会评选出 35 位 35 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创新者,共分为发明家(Inventors)、创业家(Entrepreneurs)、远见者(Visionaries)、人文关怀者(Humanitarians)及先锋者(Pioneers)五大类。
此前,清华大学校友刘湘军(1985级生物)、吴旻(1991级自动化)、杨荣贵(1996级热能,硕)、宋晓东(1992级物理)、夏丰年(1993级电子)、李笑(1997级电子)、鲁南姝(2001级力学)、张柏乐(1999级电机)、张良方(1996级化工)、郑晓琳(1995级热能)、伍晖(2000级化工)、戈钧(2000级化工)、刁莹(2002级化工)、张一慧(2006级硕,航院)、高伟(2007级硕,精仪)、顾嘉唯(2008级硕,美院)等曾先后入榜。
供稿:校友总会 编辑:襄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