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胜任力:新雅-罗德学者圆桌论坛”举行
清华新闻网4月16日电(通讯员 孔祥瑞 杨茂艺)4月12日,“全球胜任力:新雅-罗德学者圆桌论坛”在清华大学丙所会议室举行。来自新雅书院等院系的30余名清华学生和14位牛津大学“罗德学者”围绕全球胜任力、公共政策、中国教育改革、乡村扶贫机制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新雅书院副院长、外文系教授曹莉,公管学院政治学副教授梅赐琪等参加了论坛。新雅书院辅导员朱心雨和“‘罗德学者’中国行”代表团召集人江熹霖共同主持论坛。

圆桌论坛现场
新雅书院2016级本科生连一帆首先发言。她以“全球胜任力:为未来做准备”为题,分享了在伦敦经济学院暑期研习的亲身经历,说明“全球胜任力”是当代大学生为应对未来的全球挑战而去理解和践行的一套方法论,需要从认知、意愿和方法等几个层面加以理解。
新雅书院2017级本科生陈宗昊从教育改革引发“无声的革命”的角度,讨论了高中和大学的选拔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他认为,新雅书院文理通识教育改革的实践对高考科目的改革具有启发意义。
新雅书院2016级本科生王静姝结合暑期社会调研的经历,以陕西省的三个村庄为案例,介绍了由政府、乡村精英、农民共同参与的中国精准扶贫事业在政策导向、市场经济和具体措施等方面的现状和趋势,认为中国农村多主体互动的减贫机制值得期待。

连一帆、陈宗昊、王静姝发言
为了让“罗德学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梅赐琪为同学们讲解了“中国政治体制与公共政策”。

梅赐琪在论坛上发言
来自加拿大的“罗德学者”莱奥·布劳因(Léo Bureau-Blouin)结合自己当选魁北克历史上最年轻的议员经历,分享了他对加拿大政治体制和社会治理的体验和理解。

莱奥·布劳因(Léo Bureau-Blouin)发言
另一位来自美国威斯康辛的“罗德学者”科林·希金斯(Colin Higgins)从政党政治、身份政治、美国民粹主义运动等方面勾勒了“特朗普”时代美国政治的特点和走向。

科林·希金斯(Colin Higgins)发言
与会者就各自研究领域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大家纷纷表达继续对话和交流的愿望。
曹莉在总结发言时表示,新雅书院的同学们和“罗德学者”都将卓越的学术能力以及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能力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这是双方交流和对话的基础。无论是新雅书院的同学们访问牛津大学,还是此次双方的对话,无论是探讨量子力学和《驶向拜赞庭》,还是中西方公共政策,对每位参与者而言都是一次难忘的跨文化、跨国界的学习和沟通之旅。
江熹霖转达了罗德基金会对清华大学和新雅书院的衷心感谢,表示非常期待新雅书院等清华大学的优秀本科生积极申报罗德奖学金。

圆桌论坛参会人员合影
本次论坛是“‘罗德学者’中国行”清华站系列活动之一。罗德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致力于培养具有公共意识的未来领导者,由英国政治家塞西尔·罗德(Cecil John Rhodes)于1902年创建,获奖者作为“罗德学者”(Rhodes Scholar)赴牛津大学深造。从2015年起,该奖学金向中国大陆开放,目前中国大陆已有12位“罗德学者”,清华大学的两位分别是任娜瑛、陈昱璇,均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
供稿:新雅书院 编辑:万宁宁 徐静 审核: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