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10月17日电(记者 黄思南 摄影 李派)10月15日下午,清华大学2025年“思政实践”课程交流座谈会在工字厅东厅举行。校党委书记邱勇、常务副书记向波涛出席会议,师生代表、课程专家组代表及课程建设工作组成员等参会。

座谈会现场
邱勇认真倾听师生代表的分享并不时与大家进行交流。他说,清华大学坚持以钉钉子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做法。“思政实践”课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具备明确的育人目的、充实的课程内容、规范的组织流程、完善的评价体系,卓有成效。要进一步深化经验总结,将有效做法转化为长效机制;增强师生协同,有效汇聚校内和社会各方的育人合力;扩大育人效能,优化教学环节设计,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综合能力提升;强化基础支撑,加快课程信息化系统建设,充分发挥专家组在理论指导与研究中的作用,以更加扎实的行动推动课程持续优化,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何建宇、助理教授车宗凯介绍了2025年“思政实践”课程改革成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主线,在来自58个院系及部处的235位教师带队指导下,全校3654名本科生组成237个支队深入基层一线,真正做到“大江南北,皆为课堂”。
学生代表纷纷汇报实践收获。法学院柯知言分享了“烽火记忆”支队赴河北邯郸采访抗战老兵、整理口述史的实践感悟;笃实书院黄英格介绍了“笃智黔行”支队在贵州调研大数据行业发展的探索;自动化系龚灿讲述了“清茶烛光”支队深入湖南安化调研黑茶产业、开展支教的成果;生命学院王孜蕙汇报了“白衣乡路”支队赴西藏与当地基层医疗工作者同行交流的经历与思考。
数学系党委书记董渊,化工系教授、探微书院化41班班主任赵劲松,核研院教授董哲作为课程带队教师代表发言,分享了将青年教师国情研修、专业教育等融入“思政实践”课程的思路做法。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智库中心副主任杨秀作为课程组织单位代表发言,表示将进一步结合单位自身特色,整合资源、深化协作,为“思政实践”课程提质增效提供支撑。
清华大学于2024年在全国率先严格按照必修课标准开设“思政实践”课程,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主线,设置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建设四个板块,由多位校领导牵头负责。课程构建“理论讲座-实践调研-小班辅导-报告总结”环节,将“必修2学分”不打折扣落实落细,以“大平台”拓展“大视野”,培育心怀“国之大者”的时代新人。
编辑:黄思南 刘芳芳
审核:刘蔚如 曲田 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