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坚定选择,做可堪大任的杰出英才!”

校长邱勇与2021届研究生毕业生代表座谈

清华新闻网6月29日电(记者 冯哲盈 摄影 李派)“你们在变化,学校在变化,中国在变化,世界也在变化,我对你们今后为国家、民族、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充满信心!”6月24日上午,校长邱勇在艺术博物馆二层与20余位研究生毕业生代表座谈,倾听同学们的成长感悟,勉励大家走好未来路,不负好年华。

邱勇与参加座谈的研究生毕业生代表合影留念

座谈会开始前,邱勇与参加座谈的研究生毕业生代表合影留念,并代表学校祝贺大家顺利毕业。“你们是110周年校庆之后的第一批毕业生,承载着殷切的期待,也肩负着重要使命。祝贺你们收获成长,走向成熟!”邱勇说。

邱勇讲话

邱勇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了共同经历的重要时刻,包括同上一堂课,参与110周年校庆活动,学校推进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推动在线教育重大变革,投入科技攻关抗疫等等。邱勇表示,作为校长,非常高兴看到同学们在清华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成长。清华在培养一批又一批学生的过程中,高度关注同学们的成长,同时也在不断反思并坚守教育的意义,不断提升学校培养人才的能力。

提到“好学校”的标准,邱勇指出,好学校要有好学者,也要有好学生。好学者不仅学术造诣高,同时热爱教书育人,在与同学亲近的同时能给予思想上的启发,帮助同学们在遇到挫折时坚定人生发展的方向。好学生在一起相互勉励、相互启发,同学们可以通过比较发现,只要坚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优秀的人。优秀是一个好学校和好教育带给我们的成长结果。清华努力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广纳一流学者,让同学们与好老师接触交流变成一种自然、必然的过程。邱勇对同学们说:“你们的成长,你们的感悟,也进一步证明了清华办学水平的提升。

围绕同学们在分享中反复提到的关键词“选择”,邱勇结合自己在清华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与同学们分享关于“选择”的看法。邱勇说,成长最重要的不在于起点高低,而是在于要有一个明确目标、开始行动的起点。只要有行动、能坚持,就能有所成长、有所作为。在成长过程中,选择非常重要,它是成长的结果。因为成长,我们将面对新的选择并有能力进行选择。如何选择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人生的发展就是一个学习、积累、成长,并为新的选择做准备的一个过程。如今你们经历了毕业的选择,未来还会经历更多思考、决断和选择,希望同学们在未来做出更好、更重要的选择。“更好的选择”意味着造福更多人,“更重要的选择”意味着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邱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110年来,清华大学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培育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形成了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书育人特色,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了大批可堪大任的杰出英才。清华历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以其培养的学生为荣。全面发展要求我们有理想追求,有价值判断,有人格要求。希望同学们在面对困难的选择时,不要从单一的维度来思考,要长远考虑,综合判断,在复杂的形势下做出正确的选择。邱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清华人不缺理想、不缺朝气、不缺情怀,拥有自强不息和勇毅担当的精神同学们在清华有这样丰富的学习经历并获得了人生的成长,相信你们已做出了明确的人生选择,一定会成长为习近平总书记所希冀的“可堪大任的杰出英才”。

邱勇勉励同学们:“你们的好年华刚刚开始,人生的高光时刻还在未来,你们要努力为未来的选择做好准备,在人生旅程中获得持续成长。”邱勇表示,自强者,强在自胜,希望同学们自信从容迈向未来,自强创新不辱使命,为学弟学妹树立新的标杆。“期待你们在十年、二十年之后能够用更响亮的声音向母校汇报!”邱勇最后说。

谢晓晖、孙利滨、马腾飞、张学强、卓玛、徐九洋(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发言

不忘谆谆教诲,勇为社会栋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以实干投身四海神州。参加座谈的毕业生中,有的选择到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工作,有的返乡扎根基层,有的将成为一名临床医生,有的立志投身国防建设,还有的计划自主创业。同学们畅所欲言,分享在清华的成长心得,感恩母校培养,展望未来之路。

计算机系的谢晓晖分享了求学期间两位恩师对自己的影响。他们的为人处世激励着他成为一名“双肩挑”辅导员,毕业后以博士后的身份继续开展科研工作,并希望未来能够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将对“又红又专”的追求和对辅导员工作的热爱继续传承。

电子系的孙利滨即将加入华为公司从事5G相关技术的研究,身为清华“电子人”,他最自豪的就是能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解决5G“卡脖子”问题,捍卫国家在关键领域的话语权。

美术学院美国籍学生马腾飞(MAHER KEVIN THOMAS)表示自己通过在清华的学习生活看到了中国教育的缩影,中国的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是公平的,普通人通过努力也可以接受世界顶级的教育。清华为跨学科研究提供的良好环境,和从清华人身上学到的“自强不息”精神,都成为他在研究和创业路上的宝贵财富。

化工系的张学强曾经不止一次地问自己:“我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在哪里?”受到个人兴趣、清华的氛围以及时代的影响,他决定把握时代脉搏,服务国家需求,从事能源存储的研究,并引导更多青年学子为碳中和事业努力奋斗。

公管学院的卓玛本科毕业后赴西藏支教一年,这段经历也促使她如今坚定地选择返乡就业,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她说:“或许一支微弱的蜡烛只能照亮一点点空间,但是千千万万支蜡烛就能照亮整个西藏。”

医学院的徐九洋表示,清华不仅培养了他扎实的科学研究素养,也锻炼了他过硬的临床技能,使他深切领会到了“医师科学家”精神。毕业后,他将赴中日友好医院工作,成为一名呼吸科临床医生,为健康中国的建设继续奋斗。

工物系的张瑞芹、航院的林景、材料学院的刘伟建、数学系的廖伟骏也分享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座谈现场

副教务长、研究生院院长周杰,校友总会秘书长唐杰,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赵岑等参加座谈会。

编辑:冯哲盈 陈晓艳

审核:吕婷

2021年06月29日 12:02:32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