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聚焦2020计划】国际本科新生拓展营:一扇门,连通清华与世界

通讯员 任玲瑮 张蕾


“‘莘莘学子来远方’,说的就是诸位同学从四海八方来到清华园,老师们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春风化雨乐未央’,体现出了清华的老师与学生那种亦师亦友的关系,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讲,就是‘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这是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在首届国际本科新生拓展营上为大家解读《清华大学校歌》中的大学理想时的讲述。

杨斌为国际本科新生讲授入学教育第一课(2017年)

从20世纪初建校伊始,清华大学就是一所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学校。百年来,清华大学始终秉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传承创新、卓越发展”的原则,不断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现代化道路。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清华大学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国际化办学体系,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

2017年秋季,清华大学国际学生学者中心首次开展为期三周的国际本科新生拓展营,以帮助国际学生尽快适应在清华的学习和生活,增强中外新生的集体凝聚力,探索建设国际学生辅导体系。时至今日,国际本科新生拓展营已连续举办四届,因积极响应国际学生趋同管理的理念、增进中外学生深入互动、加大中外学生融合力度,得到了国际学生和院系的广泛好评,全面提升了国际学生对中国和清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为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经验。

感受国情校情 接轨清华生活

如何让初次来到中国、来到清华的国际新生更快地适应生活?这是拓展营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为了向国际新生普及保障日常生活的基本信息,拓展营组织开展了中国法规、出入境管理规定、学籍管理规定等12个专题讲座,组织国际新生参与防火、防空、反恐演习,引导国际新生全面了解中国法律法规、校纪校规,树立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同时,根据国际学生的需求和趋同管理工作的进展,拓展营还逐渐加入了国际学生奖助工作介绍、国际新生选课指导等专题讲座,促进入学教育更有效地服务于实际校园生活。

国际本科新生参与拓展营课程(2017年)

更进一步,为了建立国际新生对新生活的认同感,拓展营一方面通过参观校园、校史教育、定向越野以及新老国际学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帮助国际学生进一步熟悉校园环境,增强对学校的认同;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发展、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专题辅导,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积极规划未来发展,增强对自己的认同。

丰富多彩的文体课程也是拓展营的重要内容。例如,“中国语言与文化”系列课程根据国际学生汉语水平进行分层教学,课程内容涵盖汉字、成语、中西方语言表达异同、交通出行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北京历史文化六个方面。对中国各个民族的介绍、对成语和中国经典文学的讲解以及对中国历史的介绍,都让国际新生们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国际本科新生参加拓展营课程(2017年)

为了让国际新生们开学后更容易适应清华大学特有的体育教学体系,拓展营还安排了清华拳、体能素质训练、游泳课等体育课程,并结合学生兴趣,开展足球、网球、健美操、跆拳道、毽球、轮滑等多种形式的体育专项训练,引导国际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深入感受“无体育,不清华”的清华体育精神。

国际本科新生清华拳汇演(2018年)

正如时任学生处处长丛振涛所言,拓展营让国际新生们从一入校就体验到了“最原汁原味的清华”。

体验团队合作 融入清华集体

从世界来到清华,不仅意味着进入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还意味着有了新的身份,成为了新的集体中的一员。

国际本科新生拓展营开营仪式(2019年)

2019年国际本科新生拓展营营长、学生处处长白本锋指出,拓展营是国际新生进入清华的第一课,希望同学们在集体活动中增进友谊,为之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https://news.tsinghua.edu.cn/_mediafile/qhdxxww/publish/thunews/9660/20190821141411100418547/1566368467930.jpg

国际本科新生代表Chua, Zhi Rong(左)和Nalu(右)拓展营上发言(2019年)

为了让国际新生获得直接的帮助、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拓展营配备研究生作为国际本科新生的辅导员。辅导员与国际新生比例达到1:15,他们来自水利、机械、化工、生命、新闻、人文等13个院系,年级分布主要涵盖硕士1年级到直博3年级,其中约2/3的辅导员有过国际交流的经历,近半数曾经或正在担任中国学生的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辅导员深入了解国际学生的思想动态、服务生活和发展需求。

拓展营辅导员也会与院系辅导员相互配合,共同为国际生的在校生活、专业学习、兴趣发展、心理健康、成长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并引导国际学生融入班级,与中国学生共同进行专业学习和发展。来自美国的Kevin说,“来到清华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辅导员对刚刚起步的我们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拓展营期间,国际新生同步参与所在院系的班级活动和全校新生集体活动,如全校新生迎新晚会、新生篮球赛、新生演讲比赛等。参与集体活动,为国际学生展示个性创造了机会、提供了舞台。集体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既培养了国际学生的集体观念,又鼓励了他们发挥才智、展示自我。

在2018年的国际本科新生拓展营中,国际本科新生组建了4支队伍参与新生篮球赛,最终获得了一项冠军、两项亚军的好成绩。参与全校篮球比赛,与中国同学同场竞技,增强了国际新生的集体感和归属感。来自美国的计算机系新生Samuel说:“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已经从陌生的队友变成了相互信任的朋友,我相信这样的体验比获得冠军还宝贵。”

国际本科新生在做小组破冰活动(2018)

在2019年“爱你已久”本科生迎新晚会上,来自全球各地的约20名国际新生经过多日彩排,为大家带来了歌舞节目《闪动青春》。国际新生们自信的舞蹈、深情的演唱点燃了在座所有新生的热情。在节目最后,国际新生表演者们相聚一台,举着各自国家的国旗,用母语及中文向全体新生问好,末尾的那一句“我们都是清华九字班!”更是将全场气氛推向高潮。

共度特殊时期 共建美好未来

2020年的国际新生入学工作与往年相比,有着太多特殊之处。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许多国际本科新生无法在线下如期入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学生学者中心决定在线举办第四届“国际本科新生拓展营”。

国际本科新生拓展营部分学生线上合影(2020年)

本年度的拓展营共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全球暑期学校(GSS)课程。全球暑期学校课程以“面向疫情后的世界”为主题,为期9天,由清华大学11个院系与机构、4个海外基地和2个由清华大学发起的国际高等教育联盟等17家学术单位共同参与,课程内容涵盖经济、教育、社会、人工智能、气候变化和领导力等方面。不同主题的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提升跨学科技能的平台,同学们与带来演讲的专家学者们一起,理解和认识疫情后世界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探讨未来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清华大学新录取的泰国籍本科生Lo Smithgul Shirley对于全球暑期学校可持续发展主题的讨论环节印象深刻,充分且热烈的讨论增进了她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的认识。她坚信,年轻一代有能力怀揣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引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这正应了全球暑期学校创设的初心——培育全球公民,创造一个具有超越国界和文化的共同愿望的社群。

拓展营的第二阶段为文化课程集训,第三阶段为新生入学教育。8月31日-9月13日,来自44个国家的300余名国际本科新生相聚“云端”。线上课程的方式并没有冲淡老师们的教学热情,居家避疫也并未妨碍同学们的求知心切。正如人文与社会类塞舌尔籍新生Hanqi所说:“我之前以为网课会比较枯燥,但是出乎我所料,在过去的一周里,我发现自己非常喜欢这些课程,每节课都听得津津有味。老师们各显神通,努力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因为他们知道上网课的苦恼。另一方面,在小组合作中,所有的成员都非常积极,乐于互相帮忙,我们合作得天衣无缝,我对此很欣慰。网课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体验,而清华大学让我对它有了更好的期待。”

国际本科新生拓展营郦金梁做线上开营致辞(2020年)

虽然少了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但特殊时期相聚云上、相互陪伴、共同进步的经历让国际新生们形成了特殊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国际学生学者中心主任郦金梁表示,正如邱勇校长在暑期学校开幕致辞中所言,“教书育人是清华大学不可放弃的职责”,通过全校国际本科新生在此次拓展营期间共同在线学习,师生们更感天涯比邻,身远心近。在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拓展营不仅是国际新生认识中国、认识清华的一扇门,更成为帮助新生们沟通交流、相互勉励、共克时艰的一扇心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提供了积极的支持。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曾语重心长地对国际新生们讲道:“只有你当自己是园子的主人,这个园子才会当你是她的主人” 国际新生的认同感、凝聚力与创造力,既是推动自身成长发展的积极要素,也是促进清华大学国际化水平提高、校园文化与人才类型更加丰富多元的强大力量,更是促进国际交流深入开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

今日在拓展营中憧憬着大学生活的国际新生,日后都将是共建全人类美好未来的一分子。而清华大学国际学生学者中心也将继续推进中外学生融合培养、加强国际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体验,为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学生、协同打造国际化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清华新闻网10月10日电

供稿:国际处

编辑:李华山

审核:程曦

2020年10月10日 13:56:08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