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研院举办暑期农村调研活动颁奖会
清华新闻网11月25日电 11月23日晚,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主办的“清华三农讲坛”第十七讲──2016年“农村调查研究奖”颁奖暨暑期农村调研成果交流会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农研院院长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研院副院长韩俊等出席活动并发表讲话。

陈锡文讲话。侯晓军 摄
陈锡文分享了自己参与农村调研的体会,指出“调研无止境”,希望农研院把暑期农村调研活动继续办下去,组织开展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他指出,今年的调研报告研究主题聚焦社会焦点问题和补短板问题两大方面。他强调,在中国农村将长期存在的背景下,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变革过程中,要想了解中国,就要多了解农村、农户;而在研究中国的“三农”问题时,要探索中国的特殊性。

韩俊讲话。侯晓军 摄
韩俊充分肯定了今年的暑期调研活动,并认为今年的调研报告水平有所提升。他结合自己最近在两个省的调查经历,例举了农村养老问题、支出性贫困问题、新农合药品报销范围等农村政策的短板问题。他对调查的坚持与持续、深入与专业提出要求,鼓励同学们实现农村调研的最大价值,即观察真实的农村、农民真实的生活、中国农村的真问题。

王亚华介绍活动情况。侯晓军 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农研院副院长王亚华回顾和总结了农研院暑期农村调研的总体情况与2016年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他介绍说,2016年暑期农村调研活动在延续往年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包括增设“农村调查优秀微视频奖”和“农村调查优秀图片奖”、鼓励学生撰写调研体会,为每支学生团队配备调研辅导员。基于扎实的调研工作,今年的调研活动形式更丰富、内容更充实、成效更显著。
现场展示环节,六支调研团队代表分别上台介绍各自的调研情况,展示调研成果,分享调研心得,主题涉及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化、农村养老、灌溉管理体制、地下水综合治理等方面。农研院专家、正大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农研院副院长何宇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原副司长、农研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方言对调研团队报告进行了现场点评。
农研院副院长魏唯宣布了2016年“农村调查研究奖”获奖名单,嘉宾为获奖团队代表和个人颁发荣誉证书并合影留念。《从精准扶贫的视角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三种模式》获特等奖,《内蒙古乌兰浩特“十个全覆盖”工程调研报告》《资源型地区农村养老的困境及出路——以山西省阳泉市郊区荫营镇为例》2篇报告获一等奖,《关于我国灌溉管理体制改革的评价和思考——基于内蒙古、甘肃、宁夏、河北、湖北、四川、福建七省调研》等3篇报告获二等奖,另有14篇报告获三等奖和优秀奖。

调研团队做现场展示。侯晓军 摄
此外,《笔头与心间》《渔·愉》《新农人的坚守》等10幅摄影作品获“农村调查优秀图片奖”,《农村电商参与精准扶贫情况调研》《倾听基层的声音》《希望之光》获“农村调查优秀微视频奖”。
农研院自2011年建院以来,已连续5年举办暑期农村调研活动,参加活动的学生累计超过2500人,共走访1000多个村庄、25000多户农户,形成调研报告380多篇。2016年暑期农村调研活动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农村改革与发展”为主题,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调查,活动形式包括农研院博士后带队开展专题调研和农研院资助高校学生自组团队开展调研两种,60支余支调研团队调研足迹遍及全国22个省区,走访282个村庄、5700多户农户,完成6000多份调查问卷,形成88篇调研报告。
供稿:中国农村研究院 编辑: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