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雅书院召开第二届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
清华新闻网1月11日电(记者 程曦 通讯员 康向宇)1月9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召开第二届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20多位新雅书院任课教师、导师、班主任汇聚一堂,分享并探讨新雅书院2016年度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方面的探索和思考。

会议现场。常志东 摄
会上,教务处处长、新雅书院院长郑力代表教务处首先对付出辛勤努力的全体教师表示感谢。郑力说,学校一直重视和支持新雅书院在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同时也充分支持和尊重各位学者和教授所发挥的引导作用。他表示,新雅书院的核心任务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探索“文理兼修、中外会通”的培养模式,第二是探索深入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和参与学校和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期盼在研讨会上听到来自一线教师的宝贵心得和建议。
新雅书院副院长曹莉从书院沿革、生源分布、人才培养等方面,介绍了书院的阶段性进展。她说,自2014年9月新雅书院启动以来,在学校领导和各部门各院系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书院的各项工作稳步前进;2016年新雅书院按实体化运行并面向全国招生, 经过一学期快节奏、高强度、大跨度的学习,65名大一新生总体上收效明显,其中不乏脱颖而出、取得跨越性进步和成绩优异的学生, 由“新”到“雅”正在成为同学们的集体共识和努力方向。
为了引导和帮助新雅大一新生理解清华大学和新雅书院的人才理念和培养模式,形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大学理念和通专结合培养目标的集体共识,养成大学阶段应有的读书、思考、写作和研究的探究型学习习惯,书院总监甘阳专门为大一新生开设了以简·奥斯汀6本小说为核心文本的共同核心课程“自我、他人与社会”;曹莉、赵晓力、郑力、阮东、翁贺凯等院务会成员联合开设了《大学之道》新生研讨课程。研讨会上, 甘阳、曹莉介绍了这两门课的基本情况和学生反馈,通过大量高强度的阅读、写作和讨论,引导学生适应新雅通识课程的强度和硬度,学会反思性地、举一反三地、超越俗套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是新雅通识课程的基本要求和特色。
社科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刘兵、人文学院哲学系黄裕生、历史系顾涛、法学院刘晗,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欧树军、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刘未沫等任课教师分享了“科技发展与人类文明”“西方思想经典与现代社会”“《史记》研读”“主权与人权”“政治学的视野”“西方古代宇宙论”等课程的授课经验、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学生作业。
与会教师围绕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主题设置、阅读材料配备、讨论环节安排、阅读进度考量、读书报告要求、写作能力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物理系资深教授葛惟昆、中文系教授王中忱、人文学院教授吴国盛、美术学院教授李睦、 新雅书院专业导师委员会委员、苏世民书院院长李稻葵、新雅62班班主任高瑾、《大学之道》课程助教夏青,以及河南、天津、湖北等招生组的老师参加讨论。

郑力为新雅书院首届常任导师及专业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常志东 摄
新雅书院将试行由常任导师、专业委员会导师、特聘导师和学生小导组成的全方面、多层次的导师制度。研讨会上郑力为新雅书院首届常任导师及专业委员会委员颁发了聘书。

甘阳作总结发言。常志东 摄
新雅书院总监甘阳作总结发言,他说,从新雅学生的踏实态度和显著进步来看,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令人欣慰,从大一开始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共同核心课程,培养共同体意识非常关键。甘阳感谢书院同仁和老师们的积极投入,希望书院全体师生继续努力,凝聚更多共识和力量,取得更大成绩。
理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美术学院、苏世民书院、教务处、国际教育办公室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以及部分招生组、创意设计与智能工程、政治经济与哲学交叉专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编辑: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