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中国立场、清华观点
“丝路新探”东非支队总结暨实践工作研讨会举行
清华新闻网3月24日电 3月16日晚,清华大学“丝路新探”赴东非社会实践支队举行项目总结暨实践工作研讨,副校长杨斌出席会议,听取了支队师生的汇报。
研讨会上,师生们做了主题为《大国工匠,超级工程——央企东非拓荒谈》《当“团结就是力量”在埃塞工业园响起》《提起中国,听听东非当地人怎么说》的学术汇报成果和感悟分享,观看了支队结合东非见闻拍摄的纪录片,埃塞俄比亚籍留学生代表做了交流发言。
杨斌在总结中表示,清华大学一直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教学系统和学生工作系统须相互充分理解和有效协同。此次东非社会实践,三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全程参与、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志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朋辈激励,探索出师生互动、本研融合的新模式,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期待相关部门将东非实践的经验得以继承和推广。

支队成员进行调研成果汇报。冯婉婷 摄
社科学院大二学生余涵在总结会上汇报中说,“我们之前总认为非洲人懒散,但真实的情况是在马路两旁全是密集的商铺,甚至等红灯时在马路中央全是穿梭的货郎。我们进入贫民窟之前无比警惕防备,脑补了很多贫苦忧愁的场景,但进去才发现,虽然无比拥挤,但人们的生活井井有条,还放着欢快的音乐。只有身处在非洲的平凡和真实当中,才能体会到非洲发展的迫切,以及中国对于全球发展的责任。”
支队成员、化学系大四学生李乾宁在分享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参访时,参与座谈的教授提到他们引以为豪的“复兴大坝”。埃塞的发展,承载着这个非洲大陆唯一一个未被殖民过的国家民族复兴的愿望,也证明了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功不是孤例。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道路,对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我们没有理由不对此充满信心。
总结会上,东非社会实践支队带队教师、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胡钰表示,经过东非之行,支队师生们的全球视野更加开阔,认识到了全球化不等于欧美化,也更加增强了对中国道路的信心,期待清华海外社会实践能从走进非洲到走遍非洲,清华学生能从观察非洲到建设非洲。

带队教师、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胡钰,带队教师、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范红,学生部部长丛振涛, 带队教师、学生部副部长贾曦先后发言。冯婉婷 摄
带队教师、新闻与传播学院范红教授表示,非洲所见所闻让她对中非发展前景充满期待,希望师生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跨文化交流打破刻板印象,成为具备全球领导力胜任力的人才。
学生部部长丛振涛勉励大家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从当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未来“到世界最需要的地方去”。
支队带队教师、学生部副部长贾曦介绍了支队的设计理念和组建过程,希望未来社会实践能与全校各院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更加深度融合,并吸引更多教学科研一线教师深度参与指导社会实践。
校团委书记邴浩等部门负责人,以及“丝路新探”赴东非社会实践支队成员及埃塞俄比亚籍在校留学生代表参加了总结会。

研讨会上老师、队员和领导嘉宾合影。冯婉婷 摄
“丝路新探”是清华大学团委面向“一带一路”设立的海外实践项目,以“感知中国力量”为主线,以“全球视野、中国立场、清华观点”为核心理念。此次赴东非社会实践支队从全校选拔了14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来自新闻学院、经管学院、公管学院、社科学院、化学系、水利系、工物系等院系。
供稿:校团委 编辑:华山 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