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发展评价研究中心成立
清华大学RONG系列论坛之“数据之上的教育研究”同期举办
清华新闻网5月12日电 近日,清华—青岛数据科学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在蒙民伟多功能厅共同举办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发展评价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清华大学RONG系列论坛之“数据之上的教育研究”同期举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翟振元、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黄荣怀、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丁小浩等出席论坛。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致辞。
杨斌在致辞中表示,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发展评价研究中心是清华在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研究方面重要的平台,今后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的国情社情要求高校人才发展要据实、有证据,特别是有数据。他指出中心成立将对高等教育全球化、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这将会在更大的范围里促使中国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者在未来走出一条掌握大数据又超越大数据的发展之路。

揭牌仪式。
随后,翟振元、杨斌、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平方创想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刚为清华大学全球学评中心揭牌,中心管委会成员、执行机构成员和与会人员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发展评价研究中心聚焦科学评价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在教育领域带来的挑战时,中心基于证据并应用大数据理论,贡献学术价值和提供政策研究,回应高等教育全球治理的迫切需求。

翟振元致辞。

黄荣怀、丁小浩分别发言。
论坛演讲环节,翟振元做了“大数据是教育研究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支持”主题演讲。他指出,到国家加快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节点上,教育工作者要从被动解释到主动思考,站在前沿引领发展,多一点宏观思考和主动作为,发挥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引领作用。翟振元提出,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强度,过去互联网是技术、媒介,现在互联网已成为人类生存的新空间。在数据科学运用于教育研究方面,教育研究从思辨式向实证式转变,今后应当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加强和改进实证式研究是我国教育研究的当务之急。
黄荣怀举出互联网教育产品发展指数研究、互联网教育产业研究、“新”技术使用对学习的促进作用等三个案例,围绕教育研究的“科学性”考察、教育研究中的证据适应范围、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大数据与证据“采集”等六大问题与大家进行了探讨。
丁小浩认为大数据时代并非是“理论终结”和“相关代替因果”的时代,但大数据在教育定量研究的测量工具、研究对象、非结构化等方面为教育定量研究提供了机遇。然而,它也对大数据的产权和大数据思维方式带来了冲击,值得继续深入研究探讨。
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认为大规模实证数据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教育和学习,揭示教育过程的复杂性,打开大学生学习的黑箱。她以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CCSS)”项目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例,为大家展示了数据揭示的教育过程、教育作用。她提出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研究将不再是仅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学问,而是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党委书记孙茂松,平方创想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刚等人先后发言。
最后,由清华—青岛数据科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韩亦舜主持“信息引导变革与加强分享”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五位演讲嘉宾围绕数据科学对教育研究的影响作用,跨学科交叉研究,国内外教育领域应用大数据研究比较,如何认识并引领数据驱动的教育变革等话题与在场观众进行了探讨互动。

圆桌论坛。
本次论坛吸引200多位听众及20余家媒体到场参会,并通过学堂在线等两个平台进行同步网络直播。
供稿:数据科学研究院 编辑:藤子 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