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国际工程教育工作坊在清华大学举办
清华新闻网7月18日电 7月14-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ICEE)在清华大学主楼举办主题为“面向工程胜任力与伦理的在线工程教育”的第七届国际工程教育学术工作坊。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史宗恺,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一局局长吴国凯,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国际工程教育学会联盟前任副主席余寿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史静寰,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健,以及来自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及相关院校和研究机构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开幕式。国际工程教育学会联盟(IFEES)主席、国际工程教育学学会(IGIP)主席迈克·奥沃(Michael Auer),国际工程教育学会联盟前任主席鲁艾妮·莫瑞(Lueny Morell),欧洲工程教育学会代表、比利时鲁汶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格丽特·朗芝(Greet Langie)等做了大会报告。开幕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王孙禺主持。迈克·奥沃和林健分别主持了两天的工作坊活动。

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史宗恺致辞。
史宗恺在致辞中说,国际工程教育工作坊连续举办七年,已经对院校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他回顾了清华大学工程教育体系建立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指出在信息时代要充分利用新技术进一步推进工程教育发展,并更加关注技术和伦理之间的问题。史宗恺表示,清华大学愿意与兄弟院校一道推动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一局局长吴国凯致辞。
吴国凯回顾了国际工程教育中心发展的历史,表示工程教育工作坊的连续举办对中国申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也是该中心取得成绩的缩影。吴国凯指出,要将国际上最前沿最先进的工程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应用到我国工程教育实践工作当中,不仅让国际工程教育经验惠及中国,同时通过中国实践为国际工程教育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国际工程教育学学会联盟主席迈克·奥沃致辞。
迈克·奥沃代表国际工程教育学会联盟表达了对和清华大学继续合作的期待,他对清华大学在工科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并介绍了国际工程教育学会联盟开展的工程教育项目。欧洲工程教育学会代表格丽特·朗芝介绍了欧洲工程教育学会的使命与愿景、开展的活动等,希望继续加强与中国在工程教育领域方面的合作。

欧洲工程教育学会代表格丽特·朗芝致辞。
在工作坊举办的两天里,来自国内近40所不同高校的代表,包括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长、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工科院系主任、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等参加了研讨。

国际工程教育中心主任吴启迪总结发言。
国际工程教育中心主任吴启迪在总结发言中回顾了工程教育工作坊7年来的关注主题,认为这些主题既反映了工程教育教学的良好国际实践,也符合中国大学的本土要求,一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已在不同类型的大学扎根、开花、结果。吴启迪强调,中国工程教育要面向本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新一代工程师来应对科技革命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带来的重大挑战和重要使命。在全球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国际工程教育要考虑跨学科的融合,注重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推动工科人才的跨国界培养以及工程师国际流动。

部分参会人员合影。
本次工作坊由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研究院(IIDEA)与清华大学工程教育中心、教育研究院共同组织。自2011年起,清华大学工程教育中心与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国际工程教育工作坊。七年中,有超过100所大学的800余位国内大学的管理者、工科一线教师、工程教育研究人员参加了工作坊,对加强工程教育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国内高校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供稿:国际工程教育中心 编辑: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