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邱勇在开放交流时间与同学们谈创新、责任与成长
清华新闻网11月1日电(记者 李 婧)10月26日下午,校长邱勇的开放交流时间(open office hour)如约而至。10名同学围坐在清华学堂109教室,和校长一起探讨科研方向、学生工作、入学适应等各方面的问题。在一问一答之间,交流超过2个小时,同学们依然意犹未尽。

邱勇和同学们亲切交谈。记者 苑 洁 摄
“科研”是在场两位博士生关注的核心词汇。电子系博士曾亮认为,自己难以把握“文献阅读式”科研和“产业导向式”科研间的关系;计算机系博士杨振杰坦言,自己对科研方向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尚不清晰。
对于博士生同学们的疑惑,邱勇表示,创新能力是博士生阶段重要培养目标,而文献阅读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入门功夫。通过文献阅读,才能了解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前景,分析前沿和难题,从而发掘个人兴趣点、明确研究价值。我们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要养成善于从论文中汲取知识、总结规律的习惯,要学会看综述文章,坚持看与个人研究领域和专业相关的顶级期刊,仔细看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参加优质的学术活动。同时,要积极参加专业实践,学校积极为同学们创造到相关行业企业参观实习的机会,希望触发大家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拓展视野、创新思路。

邱勇细致回答同学们的问题。记者 苑 洁 摄
邱勇说,人生会面临各种选择,在你犹豫不决时,可以倾听师长和同学的建议,但是一定要自己做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即使摔跟头也能成为未来的一种“储备”,关键是在自我认知中找到努力方向。不论在什么领域和环境,都要自强不息、追求卓越,追求有价值的人生,努力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自动化系硕士二年级的王鹏请教如何在学术与社会工作之间取得“双肩挑”平衡。邱勇强调,“我是‘双肩挑’的坚定支持者,我指导的学生一半以上都是辅导员。”年轻人的潜力无限,“双肩挑”是学生提升时间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交流能力的重要机会。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学会用思想水平和人格魅力打动人,要不断积累工作经验。

社科学院硕士一年级的卢森畅谈感触。记者 苑 洁 摄
社科学院硕士一年级的卢森、外文系大二留学生金智英同学的提问引发了大家对学生工作的讨论。卢森关注学生参与校园治理的问题,并就拓宽交流渠道、鼓励学生参与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建议。金智英来自韩国,希望国际学生能进一步融入校园生活。

外文系大二同学金智英谈感受。 记者 苑 洁 摄
邱勇说,学校希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肩负使命、追求卓越。课程体系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扩展学生课程咨询委员会的覆盖面和灵活性,搭建更开放的交流平台。希望同学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多提建议,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继续前进。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学校会加大力度推动国际学生趋同管理,并通过开放交流时间等倾听来自国际学生的声音。

人文与社会大类2017级本科生崔春霞发言。记者 苑 洁 摄
本次开放交流时间吸引5名2017级本科新生参加。人文与社会类的崔春霞同学请教如何确立人生新阶段的奋斗目标,表示“愿以年少济沧海,不枉清华几度春”;化生类刘怡彤同学希望指导如何挖掘专业兴趣;通识类的潘宇昂同学关心大学生活的适应与规划;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的张育康和姚琳洁同学都对专业确认产生困惑,希望在兴趣、就业与服务社会等考虑间找到有效支撑。
邱勇说,大学开启了独立人生的新起点,在这个重要的转型期,两个重要习惯能让大家受益无穷:读书和锻炼。个体经验总是存在局限性的,读书是了解人生的重要途径,好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验。锻炼则能增强体魄,提升意志品质。两项活动能让同学们懂得坚持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断获得正向反馈。
针对大类专业确认问题,邱勇建议同学们一是要通过征询老师和查阅资料,尽可能深入了解学科专业;二是要基于个人兴趣特长,逐步扩展知识能力和创新水平。邱勇校长寄语同学们学会从容:“人生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不用太在意第一个百米的速度。”
去年,在青海支教的卢森同学听说学校实施开放交流时间制度,对此很感兴趣。第一次参加活动后他感受到了与师长面对面交流的温度:“近距离交流能促进我们了解学校发展,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也直接传递了同学们集中声音,我很愿意参与。”

新雅书院2017级本科新生潘宇昂分享交流。记者 苑 洁 摄
新生潘宇昂交流时就坐在校长身边,他直言有点紧张但收获很大:“从校长个人经历中我感受到,脚步不停、努力不断,才有可能实现追求卓越的理想。”他对开放交流时间充满期待,表示下个月要向计算机系邓俊辉老师请教。

邱勇与参加交流的同学们合影。记者 苑 洁 摄
编辑:悸寔 华山 襄桦